吴立新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他是什么牛人?

  

吴立新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他是什么牛人?

  大众网·海报新闻济南4月4日讯(记者 李立红)今天上午,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对为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2018年度省科技最高奖授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吴立新院士。最高奖奖励金额提至300万元。

  根据《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经省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定和省科技厅审核,省政府批准,

  授予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发展中心吴立新院士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授予“随机最优控制和正倒向随机微分方程及其应用”等24项成果山东省自然科学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17项、三等奖4项;

  授予“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创制”等13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授予“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等157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4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44项。

  授予“新型无氯氟聚氨酯化学发泡剂创制”等13项成果山东省技术发明奖,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3项;

  授予“广适高产稳产小麦新品种鲁原502的选育与应用”等157项成果山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其中一等奖34项、二等奖79项、三等奖44项。

  4月4日,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济南召开。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颁给了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

  

吴立新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他是什么牛人?

  荣获山东省科技最高奖的吴立新是什么牛人?

  

吴立新获2018年度山东省科技最高奖 他是什么牛人?

  吴立新长期致力于大洋环流与气候研究,在大洋环流基本理论和气候系统年代际变化方面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性成果。在国际权威杂志上发表SCI论文百余篇,其中在《科学》(Science)、《自然》(Nature)世界顶级期刊发表论文5篇,被《科学》(Science)等杂志引用近五千次,在跨尺度海洋动力过程及海气相互作用领域具有全球影响力。

  吴立新聚焦全球海洋与气候问题,他发现了20世纪全球副热带大洋西边界流区“热斑”现象,进一步推动了西边界流区域中小尺度海-气相互作用研究的重大突破;他发展了以“部分耦合”为核心的耦合模式动力实验体系,系统揭示中纬度海气耦合与副热带-热带相互作用在气候年代际变化的作用机理,他开拓利用国际Argo观测来揭示深海大洋混合时空分布及变化的新路径,阐明风驱动深海大洋混合的能量通道,澄清了长期以来有关风能否驱动深层大洋混合的争议。此外,吴立新还阐明了南北半球热盐环流变异影响热带海气过程的动力学路径,为认识全球变化对极端气候事件的影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作为学科带头人,他悉心培养海洋科学领域高素质后备人才近50人,打造了物理海洋学科第一个国家级创新群体及科技部资助的首个海洋领域创新团队,为我国海洋强国建设培养了大批的优秀科研人才。

  吴立新积极承担重大项目,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他作为首席科学家承担了多项科技部、基金委国家重大科研计划项目。他领导发起了“透明西太平洋—中国海—印度洋”重大科技计划,推动新一代全球海洋观测网、海洋超算等多项大科学工程的实施,领导实施“透明海洋”大科学计划,为海洋强国和海上丝绸之路建设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他围绕“经略海洋”积极建言献策,向政府报送多项建设性意见。他提出的“关于以海洋国家实验室为载体争取超算升级项目落户山东”的建议,列入《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牵头组织实施的“透明海洋”工程被纳入《山东省十三五发展规划》和《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联名近50 位院士提交的《加快建设中国大洋钻探船的建议》,获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

  吴立新致力于海洋科技创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努力工作,集各种荣誉于一身。2007年8月,他成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2009年被评为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学术带头人;2011年被评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13年被评为科技部重点领域创新团队带头人;2014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2015年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2016年荣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2017年荣获“首届全国创新争先奖”。

  吴立新:初入大学排名"倒数第三",毕业面试进北大读研

  2018年度山东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4日上午在济南召开。中国科学院院士、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主任、中国海洋大学副校长吴立新,凭借在海洋科学领域取得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

  山东省科学技术最高奖获得者是怎样“炼成的”? 你可能想象不到,这次获奖的这位大科学家也曾经历过考学失败的挫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吴立新的求学之路。

  因视力不好,错过重点高中

  1966年,吴立新出生于安徽桐城市新渡镇姚坂村一户普通的家庭,他是家里的第五个孩子。父亲在离家四五十公里外的一个小镇做粮站站长,母亲在家务农。

  回忆儿时岁月,吴立新说,父亲是激励自己前行的动力。每年夏天放暑假,吴立新就会去父亲工作的粮站。那正是粮食收购、储藏的关键时期。他亲眼目睹了父亲的辛劳,也学到了尽职尽责和一丝不苟。父亲在他眼中很能干,电工、泥瓦工、木工等什么都会。年少的吴立新就梦想着有一天能成为父亲那样全能的人。

  带着这份梦想,吴立新一直刻苦学习。初中毕业那年,他的成绩排全县前二十名,进入安徽重点中学应该毫无悬念。然而在体检中,由于视力不好,他没能被省重点高中录取,一直到各个学校招生录取工作结束后,他的档案才从省重点高中放出,然而这时吴立新已经无学可上了。后经几番波折,他才进入一所普通高中就读。

  高中生活艰苦,早饭是清汤米粥,午饭、晚饭是米饭配着从家带来的咸菜,营养跟不上,吴立新常饿着肚子学习。天道酬勤,他只用了两年的时间就读完了高中,以优异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