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明一代277年历史,以明英宗正统十四年(1449年)的“土木堡之变”为界,前八十余年为上升时期,这一阶段经洪武年间(1368—1398年)的休养生息、建文帝时靖难之役,到汉王朱高煦叛乱被平定,统治集团内部的斗争渐趋消弭,明王朝的统治步入正常轨道。这一阶段经济发展,社会稳定,至明仁宗、明宣宗统治时期(1425—1435年间),全社会终于出现了一派歌舞升平的繁荣景象,《明史纪事本末》作者谷应泰说“明有仁、宣,犹周有成、康;汉有文、景,庶几三代之风焉。”称之为“仁宣致治”、“仁宣盛世”。考诸史籍,“仁宣治世”的出现,与三个人很有关系,这就是“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这三人入阁后为这一时期最佳内阁组合,人称“三杨内阁”。
一、“三杨”其人
杨士奇(1365—1444年),名寓,江西泰和人,少时家贫,却自幼好学,曾在湖广做塾师多年。建文帝修《太祖实录》,非科举出身的他受王叔英推荐入仕,后进入翰林院,充编纂官。明成祖(1403—1424年在位)好《周易》,巧的是杨士奇精通《周易》,凭着给皇帝讲《周易》而得宠,先任左中允,后进左谕德,地位渐高。明成祖北巡,常留京辅佐太子朱高炽,渐成重臣。1424年朱高炽继位是为明仁宗,他任礼部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明宣宗和明英宗初年,他长期辅政。杨士奇为官谦逊谨慎,在家中不言公事,再亲近的好友,也从不谈公事,用今天的话说是个很有组织纪律性的官员。
杨荣(1371—1440年),初名子荣,字勉仁,福建建安人。明惠帝建文二年(1400年)进士。初任翰林院编修,明成祖时,入文渊阁,以多谋善断、擅长军事而为明成祖所器重,常随明成祖朱棣北征。后升至文渊阁大学士,仁宗、宣宗时与杨士奇、杨溥同辅朝政。
杨溥(1372—1446年),字弘济。湖北石首人。与杨荣同科进士,初任编修,明成祖时侍皇太子,为太子洗马。仁宗即位,任翰林学士。宣宗时任太常卿、礼部尚书,入阁与杨士奇、杨荣等共赞机务。英宗初年,进武英殿大学士。杨溥的廉洁奉公是有明一代公认的,即使他的政敌也不得不敬佩他在这方面的一尘不染。明英宗信任的宦官王振掌权,首先要板倒的就是内阁“三杨”,对杨溥王振就始终未能找到其任何一方面的腐败。当时人评论说杨士奇有学行,杨荣有才识,杨溥有雅操,即个人道德品质好,“皆人所不及”。
《国榷》作者谈迁认为,“三杨”的成功之处,不只在于每个人都有自身的才干、长项,而是彼此特点能够互补。三人中的杨溥是个老学究,善于抓文化工作;杨荣有谋略,擅长军事工作,且性格幽默;杨士奇的长项是行政能力强。正是这种能力上的互相搭配,加上皇帝的“清醒”,不迷糊,造就了仁宣之治。
“三杨”中杨士奇乃首辅,建树颇多。他能得到成祖、仁宗、宣宗祖孙三代帝王的宠信,一个重要的本事,是他特别能揣摸皇帝的心思。如靖难之役后,朱棣成了皇帝,按惯例,得修撰皇帝《实录》,杨士奇修《明太祖实录》,自然要碰到如何看待靖难之役以及一批拒绝与朱棣合作的建文臣子,尤其是牵涉到拒绝为朱棣起草即位诏书的方孝孺(王叔英好友)。然而,杨士奇在这部严肃的史料著作中,不惜歪曲历史,诬陷建文忠臣方孝孺,说他在朱棣入宫之时,向朱棣磕头求饶。
另一件事,也颇能说明杨士奇为何会为皇帝所重。明宣宗继位后,其叔汉王朱高煦谋反,明宣宗御驾亲征,迅速平定了一场为争夺皇位的叛乱。在回师京城的路上,有消息称,宣宗另一个叔叔赵王朱高燧也图谋叛乱,消息传来,大臣们一致主张立即挥师征讨。可宣宗不想落个诛杀叔叔的骂名。面对一片纷纷喊剿之声,宣宗一言不发,杨士奇明白了,遂竭力劝阻。事后,宣宗对杨士奇说:“你保全了我叔叔一家性命。”言外之意是你“保全了我皇帝的仁孝名声”。
杨荣多谋善断,在关键时刻发挥作用。朱棣进入南京后,连续几天群臣劝进,到第五天,朱棣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如再固辞不就,反不好下台了,于是,便准备登基称帝。正当朱棣喜气洋洋地进宫登基时,时任编修的杨荣迎谒于路上,对朱棣说:“殿下先谒陵(孝陵)乎,先即位乎?”一句话惊醒了一心要做皇帝而几乎忘乎所以的朱棣,原先是直奔皇位而去的,倘如此,那这几天的谦意推辞的戏,不是告诉天下人——全是作秀吗?惊出一身冷汗的朱棣立即命令车驾掉头往孝陵拜谒。表象上这似乎不是件大事,其实,它有着不可忽视的政治影响,决非小事。拜谒父皇朱元璋的陵墓,然后登基,表明自己继承的是明太祖的皇位,而不是建文帝朱允炆的皇位。这对通过三年战争夺得皇位的朱棣来说,实在是很重要的一件大事,在天下臣民的心理上,至少可以增加一些自己是合法继承人色彩。这就是政治!杨荣在此关键时刻为朱棣挽回了面子与可能导致的重大负面影响,也因此受到朱棣信任。朱棣登基后,杨荣顺利入阁,朱棣亲自给他改名“杨荣”。
杨荣因长于军事,明成祖北征,经常让他参预军机大事,不过,杨荣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他经常受贿,即使是守边将领给他送礼他也来者不拒。像他家里的马匹就是守边将领送的。据万历时状元、翰林编修焦竑说,杨荣将受贿财物用来接济一些穷困乡人。二是他恃才傲物,这也罢了,令同僚们不能忍受的是他自己品德就有亏,却对同事们任何一点小缺点都看不惯,容忍不了,只要有机会必定敲打。这两条后来差一点断送了他。宣宗儿子英宗继位,宦官王振揽权,首先要板倒“三杨”,打的旗号就是“反腐败”,第一个就拿杨荣开刀,将其整倒。对杨荣可用一句话概括:“能人腐败”。然后,王振借杨士奇儿子犯了命案一事,迫使杨士奇不敢说话,取明哲保身。杨士奇一生英名让儿子给败了。这也应了“苍蝇不叮无缝的蛋”的古谚。
说杨荣难处,最典型的莫过于他对待杨士奇的态度。有一次,明宣宗与杨士奇讨论边关战事,杨士奇对皇上说:“军事上的事,我不如杨荣,皇上问他好了。”明宣宗笑了,说道:“可你知道吗,杨荣可经常诋毁说你不好哦。”杨士奇答道:“那皇上就以我的宽容,来包容杨荣吧!”此事之后,宣宗更加敬重杨士奇,闻知此事的杨荣,也羞愧无比,收敛了不少,至少不再背后攻击杨士奇了。
既然杨荣是这样一个人,三代皇帝缘何还信任他?这是因为杨荣的长处远不止是多谋善断,擅于谋划军事。他还有一个他人不及之处,这就是他善于顺势而为,这就使得平时也许无法规劝皇帝的事,他能在不经意处巧妙地让皇帝接受,让皇上赢得事成后的“圣明”。皇帝发火之时,群臣无不战栗,杨荣在此时总能以其特有的方式或幽默语调一两句话就让皇帝息怒。杨荣之所以有这个本事,其实是因为他经常给朱棣“解梦”,朱棣特相信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