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大学医学院

  浙江大学医学院的前身是由1912年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和1945年8月创设的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两所学校合并(1952年2月)而成的浙江医学院,1960年4月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在近一个世纪的光阴荏苒中,几易校名,几易校址,多次沉浮,历经沧桑,发展至今。

以下按照年代顺序:浙江医学专门学校到浙江省立医学院;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医学院;浙江医科大学;浙江大学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部共六个部分进行叙述:
一、浙江省立医学院
(一)浙江医学专门学校的创建到浙江省立医学院
  1912年 韩清泉等于6月1日创建成立浙江医学专门学校。是年夏季即开始招生,第一期招生60名,是我国自办最早的医学专门学校之一。韩清泉为首任校长。
  韩清泉,浙江慈溪人,从日本学医归国后,任浙江高等学堂(浙江大学前身)校医。韩清泉等决心兴办中国自己的学校,培育祖国的医、药人才。
  l913年 学校又增设药科,为我国最早创办的药学专业。校名也因之改为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1914年 在浙江病院修建新屋,作为临床实习教室和细菌、医化、化学实验教室,并作为分校和临床实习医院。
  l920年 浙江省政府拨款7万元,购刀茅巷地30余亩,建楼房3座,平房20余间,自建校舍。次年7月落成。
  1925年6月 因参加“五卅”运动,杭州广济医学专门学校2个班的学生愤而脱离学校。
  1927年8月 浙江省政府把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改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门学校。
  1928年9月 教育部长蒋梦龄以学校设备太差,无发展前途为由,令学校停止招生,逐年结束。
  1931年5月 由于医专校友、社会人士及在校师生的反对,教育部撤销1928年的停止招生命令,继续招生。
  1931年8月 依照教育部修正专科学校组织法,更名为浙江省立医药专科学校。
  1932年9月 利用办校基金6万余元,筹建附属医院。次年8月,建成门诊部及附属医院新房二幢,设置病床104张。
  l936年 又征购校西、校北民房,将原校址从35亩扩充至83亩余,添建学生宿舍、膳厅、教室、研究室及运动场等,次年8月落成。
  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10月,学校为避免战争空袭,部分学生移至玉泉及灵隐上课,11月12日晚,浙江省府决定各医院、学校于五日之内向浙西撤退,医专决定迁往淳安,12月再迁至缙云。
  1938年春,迁往临海。
  1939年8月 临海校舍遭敌机轰炸,物资受到部分损失,学校改迁至天台。是时,适值英士大学成立,奉令医专停止招生,改组为英士大学医学院。学校再次停办。
  1941年春,天台告急,学校迁至缙云壶镇,次年 学校再迁回临海。
  1943年 由于重庆等地的校友及校内师生的反对,浙江省教育厅被迫同意医专恢复招生。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1946年夏,浙江医专开始迁回杭州。
  1946年1月 第一批学生回杭州。因杭州沦陷期间,原刀茅巷校园各建筑设施均被拆毁,校舍荡然无存,只能再暂借玉泉、灵隐部分庙宇作为临时校舍,开始复课。获校友王肇康帮助,用联勤总部第二十二后方班部分房屋作校舍(即湖滨校区西南部分)。
  1947年春 浙江省教育厅拨款,购置孩儿巷民房二座,修缮后作为附属医院,设病床100张,同时,开设门诊。
  1947年夏,升格为浙江省立医学院,开始招收六年制新生。
  1949年5月3日 杭州解放。杭州市军管会任命晏莊为军事代表,以学生7人,教师7人,组成了临时院务委员会。10月,改为正式院务委员会,委员17人,主任委员黄鸣驹,代行院长职务负责领导学校工作。
  1951年10月 政务院任命省卫生厅厅长洪式闾兼任院长。
  1951年 学院接办广济医院。10月孩儿巷附属医院改为妇幼保健院。为了便利专科实习,把广济医院作为外科教学医院,省立杭州医院作为内科教学医院,浙江省立医学院接管时全院有教职工169人。其中有专职教师46人(教授有王维松、高品璋、储镐,石华玉、朱焱、厉矞华、黄鸣驹、于达望、汪良寄、顾学裘、章志清等14人;副教授有惠云身、周鸣铮、吴燮灿、徐佩璜等13人,讲师5人,助教14人);兼任教师11人,教辅2人,职员(包括医务人员)85人。在校学生总数为449人,其中医本科l77人,药科71人,医专科201人。全院图书馆藏书仅1265册,其中中文图书343册,外文图书922册。校舍建筑面积3180平方米。
(二)建校初期的教学概况:
  1912年建校初期,全国尚无统一医学教育体制,课程设置主要仿效日本的医科大学。 医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德文、解剖、生理、组织、胚胎、细菌、医化、药物、病理、法医、外科内科、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科、皮肤花柳病、卫生学等。药科的主要课程有国文、德文、化学、物理、细菌、矿石、药用植物、机械制图、定性分析、定量分析、拉丁文、卫生化学、制药化学、调剂学、生药学、药局方等。讲课内容亦全部取材于日本,教员皆为日本留学生或日本人。
  教材方面,建校初期无固定的教科书。至20世纪40年代前后始有教员编的课本。如盛在衍等编的内科全书,当时列为大学丛书,其它如内科学、局部解剖学、实验外科总论、皮肤病学、定量分析化学、制药化学、毒物分析化学、生药学、卫生学等先后都有学校教师编成的课本,但没有规定是学生必备的课本。至1947年后医学院采用英美原版教本或印讲义。
  外国语课,建校初期,德文为在校学生必修外国语。后来又增设英文、日文选修课。至抗日战争胜利后,始以学英文为主要外国语,同时,以德文为第二外国语,或选学日语。临床实习时,主讲教员所用的诊断和处方的主要术语,都采用拉丁文。初期,外科、妇产科等教员为日本人,上课或实习时,则用日语,重要处还用德文解释。在校学生,大多都可阅读原版书籍。至1947年 部分课程,如微积分、普通化学均用原版教材,并用英语进行教学。
  公共卫生课,除在校内授课外,还与杭州市政府合作,杭州下城区4千余户(2万余人口),作为卫生实验区,供学生实习公共卫生,并由医师带领学生到郊区农村实习乡村卫生。
  实验课,由任课教员指定实验内容,由助理员带领实验。建校初期实验室装备简陋,至1939年抗日战争期间才有医科的医化、解剖、细菌、病理等实验室。相比之下药科的设备较充足,在1919年以后,药科即备有真空泵、偏光仪等当时国内较稀有的设备。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对医学院校的教学有了新的规定。学院从1950年第一学期开始分系,满四年课程之后,医本科分为内科、外科、公共卫生三系、内科五年半,外科仍为六年毕业,公共卫生系改为五年毕业。药本科三年级后,分为药剂、药物化学、生药、分析检定四系,仍为四年毕业。
  1951年7月,中央卫生部颁布医学院本科各学系试行课程表。医本科一、二、三年级,从该学期起,完全遵照部颁课程表计划进行。
  新生入学资格,建校初,以旧制中学毕业者为投考资格,录取后,医科学习四年毕业,药科学习三年毕业。自1926年开始,医科添设预科,招收新生,以初中毕业者为报考资格,在校学习六年毕业(预科一年 本科五年),同时招收旧制中学毕业生或普通高中二年级生,在校学习五年毕业。1947年后,招收高中毕业生,医本科学习六年 药科学习四年毕业。学校创办时,仅有教员11人。1937年 学校有教授、副教授、讲师53人。抗日战争后的1948年 有教授、副教授、讲师32人及兼任教员15人。
  学校每年招收新生一次,医科每次招收40名左右,药科每次招收20名左右。自1912年至1949年的37年中,学校共培养了医科、药科毕业生1116名。
  为增长办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自韩清泉任校长起,至1925年计有六次共7人赴日、德考察。在1936年王佶任校长时,又派5人分二次赴日考察和研究。
二、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
(一)创建与沿革
  1945年8月 抗日战争胜利。教育部决定在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和武汉大学分别增设医学院。
  1946年4月 教育部拨款2亿元旧法币(约合十万美元)为浙江大学医学院开办费。是年初,浙江大学总校从贵州复员杭州后,医学院招进首批学生,共27名。医学院院址在大学路浙江大学老校址内。
  当时,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邀请李宗恩组建浙江大学医学院筹备小组。筹备工作开始不久,李宗恩因受聘为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并主持协和复校工作,因此,推荐王季午主持浙江大学医学院的筹备工作。
  浙江大学医学院在招生的同时,开始着手筹建附属医院。
  1947年3月 教育部正式批准浙江大学医学院,院长为王季午。
  1947年11月1日  在杭州银洞桥田家园九号,建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现在的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名为浙大医院,正式对外收治病人。门诊部设内、外、妇产、小儿、眼、耳鼻喉、皮肤等七科。住院部分设头等、二等及三等病房,病床共60张。此外尚有药房、放射、病案(门诊及住院病案并存)、手术室、营养室、图书馆。图书馆中各科的国内外主要杂志基本订齐。医学院教师与医院医师大都相互兼任。
  1949年5月3日  杭州市解放。浙江大学医学院与附属医院由军管会文教组接管。
(二)教学概况
  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学制七年 包括医预科二年 医本科五年(前两年为医学基础课;后三年为医学临床课),浙大其他六个学院(文、理、工、农、师院、法学院)的学制均为四年。
  从1949年第一学期起,学制改为六年 医预科二年缩为一年。招生数由20余名增至80名。
  浙江大学医学院采用学分制,学生至少修满252分,始得毕业,每学生每学期所修课程除特殊情形外,不得少于14学分,也不得超过27学分。而文、理、农三院学生则只需修满132学分,工学院、师范学院两院学生至少修满142学分,法学院学生至少修满166学分即可毕业。
  为把浙江大学医学院办成国内一流医学院,学校把竺可桢校长倡导的求是精神和协和的严谨风范融为一体。学校在具体实施时,采取三大措施:
  1、学生的培养,实行因材施教,严格要求高质量,实行淘汰制,宁缺勿滥。第一届新生入学时27人,到毕业时仅剩13人。
  2、扎实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临床基础知识。浙江大学有高水平的文、理学院,是医预科生学习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学生不仅有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基础,而且有扎实的人文科学的基础知识。如生物系的实验胚胎学、高级细胞遗传学、实验进化学、原生动物学,都是国内医学院校最先设置的课程。
  3、聘请名教授任教和指导。医预科二年 聘请著名遗传学家谈家桢教授担任主任。著名生物学家的贝时璋教授讲授比较解剖学、蔡堡教授讲授实验胚胎学。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的解剖、生理、胚胎学、生物化学、病理、微生物、寄生虫学、药理等学科的师资力量与教学质量,在国内堪称一流。
  临床各学科也有全国著名的专家、教授,包括郁知非、张沅昌、夏镇夷、伍正谊、项全申等,其中多数都是协和医学院毕业的。当时,浙江大学医学院在国内享有较高的学术声望。
  浙江大学医学院自1946年秋起至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止,共招学生6届。
三、院系调整以及两校合并的浙江医学院
  1952年2月 全国高等院校进行第一次院系调整,浙江省立医学院与国立浙江大学医学院合并,定名为浙江医学院。
  两校合并后,有教职员工336人,其中专任教师149人,包括教授34人,副教授l 7人,学校成立院务委员会,主任委员是黄呜驹,委员14人。
  1952年3月 任命洪式闾兼任浙江医学院院长,周林为副院长。
  同年暑假期间续招三年制内科专修科和外科专修科新生各60名,招收二年制药学系专修科新生40名。
  两校合并后对附属医院也进行了调整。以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为附属第一医院,作为内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161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85人(包括医师30人,护士40人,其它15人)。病床134张,其中内科88张,眼科24张,耳鼻喉科22张。以广济医院作为附属第二医院,为外科重点教学医院,有工作人员208人,其中卫生技术人员103人(包括医师38人,护士51人,其他14人)。有病床208张,其中外科191张,妇科7张、皮花科5张、牙科5张。1951年建立的浙江省妇幼保健院,于1953年8月分儿科和妇科。
  1952年起 学校开展向苏联学习的活动,在学生中也普遍开设俄文,停开英文课。
  1954年2月 浙江省妇幼保健院分别成立浙江儿童保健院和浙江妇女保健院。
  1954年8月 召开教学会议,取消了原内科、外科、眼科三系,合并成医疗系,取消了原生药、药剂、化学,分析鉴定四系,合并成药学系,原公共卫生学系,改为卫生系。
  1955年1月 成立校刊编审委员会, 2月《浙医》院刊正式出版。
  1955年8月 进行了全国性的第二次院系调整。根据中央卫生部的指示,将浙江医学院卫生系三年级学生并入四川医学院;将药学系本科四年级学生并入上海第一医学院;二年级学生并入北京医学院。共调出学生278名,其中卫生系161名,药学系117名。调出教师45名:有药学系教师29名,包括教授2人,副教授2人,调往沈阳药学院、南京药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有卫生系教师16人,包括教授3人调往四川医学院。院系调整后,浙江医学院成为国内医疗专业最大的单科医学院校之一。当时,在校学生有2633人,教职人员435人。
  1956年5月 国务院任命王仲侨教授为浙江医学院院长
  1956年9月6日  中共浙医第一届党代表大会召开。改选了党委会,周林为党委书记,杨泮星为副书记。
  1958年初,学校支援温州医学院的创办,各教研组共抽调了55名教学人员,其中有教授1名,副教授5名,调往新成立的温州医学院,并赠送外文版图书1267册,30多架显微镜等仪器设备。
  1958年12月20日  召开了中共浙医第二届代表大会。选举霍亚夫为党委书记,林尧、彭祖德为党委副书记。
  1958年 创办了《浙江医学院学报》为季刊,1959年改办双月刊。
  1960年 成立微生物研究所,后更名为传染病研究所。
  1960年 学校恢复开办药学系,招收新生60名。
  1960年2月 召开了学校第三届党代会。大会选出9名新的党委成员,霍亚夫为书记。
四、浙江医科大学
  1960年4月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学院改名为浙江医科大学。把浙江中医学院、浙江中医院、浙江中医研究所、浙江医学科学院、浙江医疗仪器厂等单位均合并在浙江医科大学的管辖范围,实行统一领导。
  浙江医科大学成立,使学校的规模和专业设置有了很大的发展,已成为一个多学科的医科大学,设有医疗系、药学系、卫生系、中医学院等4个院系和工业卫生、外文、生物、化学、物理、口腔、儿科等7个专业。在校学生的规模发展到3700人。附属医院为浙江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二医院,浙江省儿童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儿童保健院,浙江省妇女保健院更名为浙江大学附属妇女保健院。
  1960年暑假,招收11个学科专业的新生600多人。9月,学校开办了夜大学,招收医疗系专修科学生177名,学制为4年 达到专修科毕业水平。
  1961年 国家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对原有专业进行调整。将原来医疗、卫生、药学、中医、工业卫生、口腔、儿科、生物、化学、物理、俄语与专修班等11个专业调整为医学、药学、中医三个专业。
  1962年暑期起,药学系又停止招生。以后只办医学、中医二个专业。学校规模由3700人调整为1800人。
  1963年9月1日  省委决定将浙江医学科学院改为浙江卫生实验院,并与浙江医科大学分开,归省卫生厅领导。同时决定将浙江医科大学下属的中医学院、中医院、中医研究所从浙江医科大学划出去,合并成立浙江中医学院,由省卫生厅领导。
  1964年3月 召开学校第四届党代会,再次选举霍亚夫为书记。同时,浙江省委决定浙江省卫生厅厅长李兰炎兼任学校校长。
  1966年6月初,文化大革命波及学校。学校全面停课。
  1968年11月 成立学校革命委员会。主任缺额,副主任赵潘水、赵克吉。
  l969年4月 成立中共浙医大党的核心小组。赵潘水任副组长。1969年11月,在新昌县举办新医班,打算为以后创办新医大搞试点,共招收42名赤脚医生,学制一年。
  1970年4月和7月 增补霍亚夫、鲁川为校革命委员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成员。
  1970年7月 浙江省革命委员会决定将浙江中医学院与浙江医科大学重新合并。仍定名为浙江医科大学,实行统一领导,统一招生。
  1970年11月 开始恢复招生。招收学生7l2名,其中有解放军学员近200名,学制一年。
  197l年1月 张庆三被任命为浙医大革委会主任,党的核心小组组长。
  1971年起,在余姚、慈溪、东阳、义乌、诸暨、新昌、海宁、海盐等县人民医院建立八个教学基地,建筑面积约4800平方米,投资25万余元。
  1973年 浙江省委决定浙江医科大学与浙江中医学院又分开。
  1973年秋,招收三年制学生466名。这是文化大革命中首批通过考试和推荐相结合录取的新生。到l976年至,招收四届学生,共2448名。
  1973年 学校决定恢复药学系,同年秋,由基层单位推荐和保送招收三年制新生。
  1975年10月 韩光任校革委会副主任,党的核心小组副组长。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从1966年---1969年四年间没有招生,从1966年---1977年11年间未招本科学生,少培养数千名医药卫生人才。
  但在十年中,四所附属医院从未停诊。在此期间,附属医院曾组织过1千多人参加的三次大型农村卫生工作队,在十多个县的广大农村进行巡回医疗。培训当地赤脚医生3千余名,卫生员5千余名。
  从1968--1976年 先后有31人随8批医疗队去非洲马里等国工作。
  1976年后,建立口腔系招收三年制工农兵新生。
  1977年7月12日  省委任命刘亦夫为浙江医科大学党的核心小组组长、校革委会主任。
  1977年11月 经省委批准,将党的核心小组改为党委会,任命余从善为党委书记,王德友为副书记。
  1977年底至1978年初,全国恢复高等学校统一招生制度。通过全国统一招生考试,招收本科生即医学系,口腔系五年药学系四年。
  1978年4月 浙江省委任命王季午、李茂之和李素为副校长。7月省委任命吴之岚为党委副书记兼副校长。
  1978年7月29日 浙江省委任命王耀亭兼浙江医科大学校长。1979年2月5日,浙江省委任命宋思纯为校顾问。
  1978年 先后成立了校学术委员会、校教学委员会、校医疗事故鉴定委员会、校专业干部业务技术职称评定委员会、校研究生学位评定委员会等。还恢复了教师、业务技术人员的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
  1978年 全国恢复研究生教育工作,我校为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单位。
  1978年 恢复了夜大招生。形成了在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完整三个阶段体系。
  1979年3月10日  省政府任命王季午为浙江医科大学校长。
  1980年国务院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我校被批准为首批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1981年8月l4日省委任命戴迪、金干为副校长。
  1982年11月23日  省委又任命戴迪、刘秀华为副书记。
  从1978年到1982年的六年中,学校处于文革后的恢复重建时期,各系修订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实验和实习指导书,开展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组织有经验的教师、医师上教学、医疗工作的第一线。由于采取上述一系列措施,教学、医疗质量不断提高,在卫生部组织的全国部分医学院校医学系毕业生的统考中,l982年与1983年均获第二名,1984年获第一名。
  1983年 开始为石油部代培临床医学系五年制学生。学生来源为全国各大油田所在地区的应届高中毕业生,经全国高校统一招生考试。是年秋,首批石油部新生60名入学。
  1984年1月 浙江省省委任命金干为校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金干、丁德云、姚竹秀、沈成芳为副校长,王季午教授为名誉校长。接着,对系、部,处室和附属医院的党政领导班子进行了调整充实。
   1984年 创建临床医学工程系,学制三年。秋,30名新生入学。1986年 学制改为五年,招生数同前。
  1986年 恢复公共卫生系,学制五年。是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6年 调整和新建12个研究所,即:基础医学研究所、传染病研究所、肿瘤研究所、心脑血管病研究所、环境与健康研究所、老年医学研究所、血液病研究所、计划生育研究所、临床药理研究所、药物研究所、人口研究所和医学教育研究所。
  1985年8月 医学营养系招生,学制5年。
  1986年10月 召开了学校第五届党代会。出席代表260名。选举金干为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陈昭典为党委副书记。
  1987年10月 19层三号教学大楼正式开工。1991年8月,高72米建筑面积21000平方米,耗资2300万元的19层三号教学大楼竣工投入使用。
  1987年12月8日  中国医学科学院与学校决定以我校12个研究所为实体,建立中国医学科学院浙江分院。郑树任分院院长,丁德云任分院副院长。
  1987年冬,筹建护理系,在护校毕业并具有三年以上临床实践的优秀护士中招生,学制三年。次年秋,30名新生入学。
  1988年 国家教委决定在全国15所医学院校中试办七年制高等医学教育,我校也在其中之列。1988年秋,首届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22名新生入学。七年制学生,头二年委托浙江大学培养,使其受到足够的理科基础、现代实验技术和外语等的训练,第三年回校本部继续医学课程和临床学科的学习。
  1989年 香港著名实业家邵逸夫爵土捐资7000万港元,后又捐赠400万美元购置医疗设备,在杭州筹建综合医院作为学校附属医院。命名为邵逸夫医院。1994年5月,竣工开诊。该医院建成后,最初五年由美国罗马琳达(Loma Linda)大学医学院、医学中心协助管理,1999年移交中方管理。
  1991年3月 成立浙江医科大学儿科研究所。
  1991年3月 中共浙江省委任命吕世亭为党委书记,副校长。
  1992年1月 在原校中心实验室改建的基础上,建立医学分子生物学实验室。面向全省开放,为省级重点实验室。
  1992年6月 学校第六届党代会选举并经中共浙江省委批准任命吕世亭为党委书记,郑树、刘秀华、水泉祥为副书记;任命郑树为校长,吕世亭,丁德云、陈昭典、章锁江、高法根为副校长。
  1993年5月 经浙江省教委批准,成立浙江医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设有成人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岗位培训等。
  1993年10月 成立第一临床医学院(医学一系、护理系、儿科学)、第二临床医学院(医学二系、营养系、妇产科系)和基础医学院。
  1994年 开始招收临床医学系儿科专业
  1994年12月 成立妇产科学、儿科学和生物医学工程学研究所。
  1994年10月 决定成立浙江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下设预防医学系、妇幼卫生系、卫生管理系、卫生检测中心。
  1996年 教育部批准浙江医科大学成立“国家理科人才基地”。
  1996年8月 正式成立儿科系。
  1996年10月23日  中共浙江省委任命黄书孟为浙江医科大学党委书记,李兰娟、李鲁、为副书记。
  1996年10月29日  浙江省人民政府任命陈昭典为浙江医科大学校长。黄书孟、水泉祥、章锁江、来茂德、余海为副校长,后又增补王珉元为副校长。
  1996年11月国家教育委员会成为“基础医学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于1998年开始招生基础医学专业的第一届学生。
  1997年 开始筹建基础医学专业。
  1997年5月 通过省政府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确定传染病学、肿瘤学、医学分子生物学、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生物医学工程、外科学、药理学为七个重点学科。省人民政府决定,从1997年起五年内投入6000万元人民币(学校自筹6000万元,共计1.2亿元),用于浙江医科大学的重点学科项目建设。
  1997年12月 撤消原药学系建制,成立浙江医科大学药学院。下设药学系、药剂系、成教部。
  1998年2月 李兰娟教授主持的“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研究”项目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8年 组建基础医学医学专业并开始招生。
  1998年 国家教委批准病毒性传染病重点实验室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五、浙江大学医学院
  1998年9月15日 根据国务院指示,浙江大学、杭州大学、浙江农业大学、浙江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成立新浙江大学。
  1998年11月 李继承教授主持的“人体腹膜间皮细胞的分型及其超微结构研究”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1999年1月 阮冰教授主持的“散发性戊型肝炎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研究”获浙江省医学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1999年1月 吴育连教授主持的“非同位素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研究人类胰腺癌的KI-67基”项目获浙江省教育厅奖一等奖。
  1999年2月 国家人事部批准,在浙江大学设立临床医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1999年7月 组建成立医学院。聘请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陈宜张教授为医学院院长;任命李鲁为常务副院长;余海、郑树森、方理本、方平楚、姚耿东、张苏展为副院长。同时任命李鲁兼医学院党委书记、徐亮、赵金秀为副书记。
  1999年8月18日 附属口腔医院暨浙江省口腔医院成立。
  1999年9月 对医学专业进行调整,原7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公共卫生事业管理、护理学、医学影像学)减为4个专业(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基础医学、预防医学)。
  1999年9月 增加培养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
  1999年9月 启动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M)、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MD)的培养。
  1999年9月 浙江省器官移植重点研究实验室在附属第一医院组建成立。
  1999年10月 余应年教授获得九九年度何梁何利基金会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1999年12月 阮冰教授主持的“戊型肝炎的病原消长规律和血清抗体应答”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9年魏尔清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2000年张苏展教授获“宝钢优秀教师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