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善举二十余载 她用行动播撒爱的种子

QQ截图20190408075832

江艳为留守儿童送去爱心与知识

帮扶敬老院老人及留守儿童、结对贫困学生、关爱山区志愿者老师, 发起“爱心书屋”“妈妈故事会”“妈妈小剧场”“妈妈小食堂”“我有一双小小手”等活动为留守儿童和贫困山区送去爱与知识……她用自身行动点燃火种,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近公益。在她的引导下,女儿在5岁时就成为当年年龄最小的“成都义工”。

“第一次接触公益,是因为当初年轻有激情,就想着要为边远地区的贫困孩子做点什么……”从1996年资助第一个贫困学生开始,青白江区基层公务员江艳将公益事业一直坚持到今天。

播撒爱的种子

固化爱的习惯

2008年秋天,江艳一家同“成都义工”的志愿者到凉山州布拖县开展“牵手布拖,传递文明”活动,一路颠簸抵达后,当地的情形令她们震惊。“那边的天气已经很冷了,因为物资缺乏,有的孩子只穿了一件单衣,光着脚。”江艳红了眼眶,决心要帮助这些孩子。

回到成都后,江艳一边启发女儿发动小朋友义卖,向路人介绍山区同龄人的窘迫生活,争取爱心人士对布拖贫困学生的帮助,一边发动身边人参与公益。那次以后,江艳多次深入大凉山,和志愿者一起,为布拖的孩子们送去学习用具、御寒衣物、清洁卫生用品,并协助建立起“爱心书屋”。

江艳注重爱的传承,时刻不忘播撒爱的种子,固化爱的习惯。她总是鼓励女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参与公益活动,还发起“小手牵小手”活动,带领同事的孩子去贫困孩子家“走亲戚”。此外,江艳还注重培养受助孩子奉献社会的意识,利用寒暑假带他们到敬老院参加活动。

送去关爱与温暖

更送去知识与理念

“朋友都说然然是我的‘大女儿’。”一次活动中,江艳认识了然然,这个小姑娘与母亲相依为命,家境贫寒。江艳就和其他志愿者一起张罗,为然然家屋里屋外铺了水泥地面,安装了窗户,还联系电力公司拉了用电专线,让她再也不会因为在煤油灯下看书学习熏得眼睛疼。然然准备高考的冲刺阶段,江艳把她接到自己家中悉心照顾。十多年下来,然然早就是江艳家中的一分子。

不只是参与关爱活动,江艳也在潜心开展农村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调查与对策研究。针对留守儿童亲情缺失引发的系列问题,她发动爱心妈妈带领孩子为贫困山区的留守儿童募集课外书籍,建立“摆渡书屋”,用“妈妈故事会”“妈妈小剧场”“校园小小美化师”开展“陪读”“陪餐”“陪游戏”“陪表演”活动,提升并启迪孩子们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带领孩子们用身边的物件美化校园、美化生活,鼓励他们争做 “小小美术家”“干净娃娃”,让留守儿童感受家庭的温暖,让偏远山村的孩子感受与城市孩子平等的教育理念。

要给对方有效的帮助

最重要的就是坚持

“梁老师74岁了,还坚持为村里13个三年级以下的留守儿童上课。”2015年10月,江艳认识了来自仪陇县炬光乡雷鸣村的梁淑敏老人,被她的故事深深感动,决定去仪陇看望梁老师和她的学生。

2016年元旦当天,江艳与其他爱心人士组成“妈妈游侠团”爱心小分队,带着募捐来的文具、图书等慰问物资从成都出发。“妈妈游侠团”教孩子知识,陪孩子做游戏,还教会他们包水饺。孩子一声声“谢谢”和一阵阵笑声,让大家觉得不枉此行。

从那以后,江艳便发动爱心家庭对梁老师所在的学校开展长期帮扶。“要给对方有效的帮助,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心血来潮的资助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谈及坚持公益20多年的原因,江艳回答:“是团队的认可、家人的支持以及身边爱心人士的鼓舞。”

坚持公益二十余载,时刻不忘初心;带头传播爱心,始终践行助人为乐,她用瘦小的身躯肩负起了贫困地区许多孩子的梦想,更用自己的不懈坚持彰显了与人为善的崇高品质。

本报记者 王静宇 市文明办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