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废墟中为难产妇女接生 上海医疗救援队员和唐山市民续情谊

  新华社上海7月28日电题:地震废墟中为难产妇女接生 上海医疗救援队员和唐山市民续情谊

  新华社记者 仇逸

  “到了秋天,周奶奶身体好一些了,我一定带家人来上海看望她。”今年40岁的孙沪在唐山从事餐饮业,有一个幸福的三口之家,“从小妈妈就告诉我,如果没有当年上海医疗队,没有为我接生的上海医生,我就不会来到世界,他们是我全家、是我们唐山人的恩人。”

  在上海欧阳路的一幢楼房内,92岁的周娟华医生因肾脏衰竭,每周都要接受2到3次血透,但是谈到当年身为上海铁路局中心医院医疗队唯一的妇产科医生,在唐山地震后的废墟中接生的那个孩子,一下子点燃了老人的记忆:“那个孩子我记得。”

  “当时我还小,妈妈从唐山救援回来后,告诉我曾经帮助一位难产产妇接生。”周娟华的儿子黄先生告诉记者。

  在上海第十人民医院,记者见到了当年前往唐山的铁路局中心医院医疗队队员——手术室护士王月美。作为助手,她和周娟华一起为孙沪接生。“我和周医生在巡诊,就听到有人在叫,‘这里有产妇难产’,跑过去一看,一个三角棚帐篷有一个产妇,大腿上都是血,我们就给她吊水、清理包扎伤口,帮她接生。”

  当时产妇伤了腿,又是难产的胎位,孩子生不下来,大人孩子都会有生命危险。周娟华从倒塌的房子中扒拉出一把剪刀,王月美在一旁协助推着产妇的腹部。1976年8月4日从早晨7点到下午2点,整整7个小时里,周娟华和王月美都是佝着身子半跪着,腿都失去了知觉。孩子平安诞生了,第二天,孩子的父亲跑到医疗队表示:为了感谢上海医疗队,给孩子取名叫“孙沪”。

  “我们是16个队员一起去的唐山,是最早一批抵达的医疗队。”当年的领队、普外科医生姜德智告诉记者,“余震不断,尸体遍地,到处都是伤员,我们带着的药品一个礼拜就用完了。每天我们都要接诊、巡诊上百个病人。”

  姜德智告诉记者:孙沪的诞生,在当时的唐山就是一个新闻,“大家都特别激动,在一片废墟中迎来了新生命。”队员、检验员董瑞群说:“我们挽救了太多的生命,用手电筒照明,为阑尾炎的患者手术;有病人肾衰竭无法排尿,医生用电线和酒精棉花消毒制作简易的导尿管使病人转危为安。”队员、内科护士张林仙说:“我们走的时候,唐山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在月台上为我们敲鼓送行,大家都哭了。我们还把发的衣服脱下来,留给当地需要的人。”

  2001年,当年的医疗队员回到唐山,周娟华也与孙沪见了面。队员们受到了唐山人民的热情欢迎,一声声“上海恩人”,一束束鲜花;队员们到纪念馆参观,群众自发地围拢过来向他们致意……

  “当时是唐山大地震25周年,我见到了想念已久的周奶奶,后来也有通信。”孙沪告诉记者,随后由于数次搬迁等因素,他们与周娟华一度失去了联系。如今已是大地震40周年,双方又重新通上了话。“我和丈夫同年同月同日生,他也是当时在唐山救援的上海妇幼保健院的医生接生的,我们全家永生永世都会记得这份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