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海上丝绸之路:揭开东南亚沉船蕴藏的宝藏与故事

公元9世纪的阿拉伯帆船模型。人民日报记者 丁刚 摄

  “黑石”号文物展览最为震撼的展品之一“勿里洞壶”,高逾1米,壶身刻有菱形带花叶纹样。可能为河南巩县窑所制(约公元825—850年)。人民日报记者 丁刚 摄

  出自“黑石”号的瓷碗上写有“湖南道草市石诸孟子有明樊家记”,系长沙窑所制(约公元820—850年)。人民日报记者 丁刚 摄

“黑石”号上的铜镜,约在公元759年制造,被称为“江心镜”。人民日报记者 丁刚 摄

  11月15日,“大海的方向——华光礁Ⅰ号沉船特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展出,引发了公众对海底文物的浓厚兴趣。中国南海海域与地中海、加勒比海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这里蕴藏着无数的宝藏和故事。然而,近年来南海海域盗宝式的非法打捞却给文物保护带来了新的难题。

  一个又一个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秘密——丰富历史信息

  走进坐落在滨海湾的新加坡艺术科学博物馆,看到来自海底沉船的唐朝金杯,令人感叹工艺精美的同时,也情不自禁地猜想起它背后藏着什么动人的故事。在东南亚诸国的国家博物馆里,那些从海洋深处打捞出的中国文物,不断地增加着“镇馆之宝”的分量,也不断地填充着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以及中外交往史的“空白点”。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调查表明,水下隐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主要为古老沉船的残骸,全世界大约散落着300万艘未被发现的沉船。而中国南海海域与地中海、加勒比海并称世界“三大沉船坟墓”。中国水下考古中心曾作出推测:南海古沉船不少于2000艘,现在已经掌握了200多艘沉船的信息。

  近年来,随着深海沉船打捞技术的进步,南海及其周边海域的沉船打捞更是屡有惊人发现,大批从这一海域出水的文物,揭开了一个又一个中国与世界联系的秘密。本报记者在泰国曼谷大学东南亚陶瓷博物馆查到的数据表明,在东南亚国家正式登记的已打捞出沉船的地点截至目前共有118处,大多为上世纪80年代以来所发现。其中以菲律宾最多,为41处,印度尼西亚27处,泰国23处,马来西亚17处,越南10处。这118处地点所打捞上来的沉船,足以组成一支庞大的多国舰队,从历史深处缓缓驶来。其中有来自中国的,也有来自欧洲、西亚地区的,而所有沉船都装载了中国的精美陶瓷和金属器皿,有的甚至还装有瓜子和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