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下得去,更要留得下、干得好——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河北省南和县贾宋镇苏史张村大学生村官高玉(左)帮助农户在大棚内进行吊秧。新华社发

基层就业,如何从“趋势”到“常态”


在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上墅村,四名大学毕业生在商讨自己所创办的民宿和农业公司的规划。新华社发

编者按

又一个毕业季。各地高校纷纷开启“春招”模式。

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既是民生,也是国计,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关高等教育健康发展。近年来,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就业形势日益严峻;与此同时,各地各高校纷纷出台政策意见,拓渠道、稳就业。截至目前,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工作找得怎么样了?与往年比,有哪些新变化、新特点?促进大学生就业,哪些问题需要思考?

从今日起,本报将持续关注就业问题,为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的实现建言献策。首期,我们聚焦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共同探讨如何构建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住、干得好、流得动”的长效机制。

24岁的古丽米热最喜欢的风景,是新疆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的日光。作为北京林业大学2017届本科毕业生,两年前她放弃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报名参加“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成为这里的一名基层工作者。

从最初的不适应、苦闷,到工作中游刃有余,如今的她,成了单位同事口中“爱笑的小米粒”。她说,在新疆的每一天,都是奋斗的一天,都是能为自己、为他人创造价值的一天。

近年来,国家积极出台各种鼓励基层就业的政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把目光投向了基层,就业心态更趋理性、务实。但与此同时,也有不少人对此心存纠结:有人担心发展受限,也有人担心期待与现实落差太大。

那么,如何让大学生下得去、留得下、干得好?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从“趋势”到“常态”,又需要做出哪些努力?记者对此进行了深入采访。

1.大学生基层就业,有数量更要有质量

“请朋友圈各位走过路过的帮我选择一下,A还是B?”这两天,上海某高校2019届毕业生林然在微信朋友圈里晒出了两份offer。

“一份是老家基层机关事业单位的文职工作,一份是省会私企的技术岗位,各有利弊。我和爸妈分析了好久,实在选不出来。”随着签订合同日期的临近,她决定在朋友圈求助:“哪份工作被选的多,我就签哪个。”

近年来,就业空间较为宽广、竞争压力相对较小、就业成本相对较低等优势,让基层逐渐成为众多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根据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对2018年近2000名在读和已毕业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82.3%的受访大学生考虑到基层就业。但在“下得去”的格局已经初具雏形的情况下,“留不住”“干不好”“流不动”等问题也难以回避。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蒋承在2003年至2017年之间8次对全国高校毕业生进行抽样调查,归纳了我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趋势的基本特征。他发现,从生源地与就业地分布来看,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的主体是来自县城、乡镇和农村的学生。而从人力资本水平与就业地分布来看,选择基层就业的比例与学历层次呈负相关,基层就业的毕业生学历以本科和专科学历为主,且专科生选择基层就业平均率高于本科生;学业成绩排名中下等的毕业生选择到基层就业的人数更多。

“这说明选择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力资本水平还有待进一步加强。从趋势到常态,需要实现的是更高质量的基层就业。”蒋承告诉记者。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林然式的迷茫,使得不少大学生在面对基层就业选择时顾虑重重。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闻亚告诉记者,这种在“入口”处的不坚定、没想好,是导致基层就业质量不足,甚至人才流失的重要因素:“一部分大学生选择去基层工作,把它当成一个跳板,把自己当作一个过客,而不是真正想扎根基层。还有部分大学生到基层就业是被动就业,工作中的想法如果得不到重视,很容易丧失工作积极性,造成流失。”

2.不下基层,不是怕吃苦,而是担心发展空间受限

为何迷茫?去基层就业,大学生最看重的是什么?最担心的又是什么?

记者随机采访了10余名大学生,发现多数不愿赴基层工作的大学生都担心基层工作琐碎无聊,更有大学生担心未来的人生会在一成不变中度过。

这与原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祝军曾做过的一项针对6500余名大学生的基层就业满意度调查结果相同。他发现,待遇、生活条件和职业发展机会是阻碍大学生基层就业的主要因素,而在这其中,职业长期发展机会越来越被大学生看重。

“实际上基层工作有些方面我觉得是很有挑战的,也相对复杂。”高帅是清华大学2015级毕业生,已经在西藏拉萨达孜区德庆镇工作了4个年头:“工作中我会碰到很多具体问题,比如怎么和群众交流,做好群众工作。我工作的地方,藏民很多,语言、生活习惯方面的问题都比预想要复杂得多。”

但这些基层工作所需要的素质能力,却在大学生择业、基层单位选拔以及后期工作的过程中被或多或少地忽略掉了。

一位地方人事部门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在目前基层人员的招聘中,基本采取统一考试,其题型与国家公务员考试相差不大,并未体现对这些素质的要求。还有的基层用人单位选才过程中盲目追求高学历,致使选拔的大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专业不对口,无法胜任。

在蒋承看来,今天,去基层工作需要什么样的素质,要认真考虑和定义:“大学生综合素质较高,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大学生都能不加区别地适应基层工作,它对就业者有着相应的素质要求。特别是基层不同岗位,如公共事务部门、专业技术部门、中小微企业等,对就业者的要求更是有很大差异。但现有政策将大学生基层就业预设成大学生单向度的嵌入基层岗位,认为大学生肯定能适应基层工作,缺乏必要的融入指导,这也埋下了留不住人的隐患。”

此外,缺乏精准的基层就业指导也使得大学生对基层工作认识不足。

记者调研发现,尽管近年来,很多学校加大了基层就业宣传力度,但由于人手不够等原因,其主要精力放在了办手续、开招聘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