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细节看日本地震防灾减灾救灾

救灾还在继续,但体现在很多防灾减灾救灾细节中的日本应急体系和公民意识值得借鉴。

一条预警——科学有序应对

日本“3.11”大地震引发的海啸带来巨大伤亡,对于岛国来说,海啸是地震后必须考虑的问题。

4月16日,7.3级地震发生两分钟后,日本气象厅发布了海啸黄色预警(日本海啸预警由低到高分为黄色、红色、紫色,黄色代表0.2米至1米),后于当地时间凌晨2时14分解除。

天气、地震、海啸、火山等监测预警都是日本气象厅的业务。在日本官网上,点击主页地图,能够看见影响各地的实时降水和雷电信息,地图上还标识着处于各类预警信息下的地区,以及每两个小时发布一次日本震度信息。

日本气象厅在全国约2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在全国约800个场所设置了地震监测站,上千个监测站共同构成一个庞大的捕捉地震波的网络。

一旦发生地震,有关部门立即分析由监测站传来的数据,推定震源和地震的规模,预测地震波到达各地的时间,并由气象厅迅速发布紧急地震速报。同时,从预先通过数值模式演算出的海啸预警数据库中,检索与发生地震的位置和规模相对应的预测结果,迅速向沿海地区发出海啸警报。

一系列动作有着标准的流程。日本气象厅官网上的海啸和地震信息发布流程显示,在地震发生1.5分钟后,地震烈度超过3级的地区需要发布地震烈度;3分钟时公布震源和震级,同时预估会不会发生海啸、发布含有到达时间和高度的海啸预警;5分钟后,发布震级超过3级的城镇、村庄的地震信息。

一本防灾手册——打破“说教式”

从去年9月起,不少东京市民的社交话题被由东京都政府联合设计公司打造的《东京防灾全书》所占据。

耗资20亿4千万日元(约合1.2亿元)的小册子,被免费发放到东京都家庭,一同发放的还有标记了所住地区附近医院、避难点、给水点、紧急通路的防灾地图。

两个月后,所有人都能以140日元(约合人民币8元)的便宜价格购买。开售第一天,各书店的库存就全部告罄。当然,这是因为人们几乎能从这本书上找到所有灾害发生后突发情况的应对方法。

地震时,无论身处家中哪个功能区、办公室、购物街、学校、车站、电车、便利店、地下商业街、剧场、机场、电梯、山地等不同的地方,应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怎么做,都以漫画和文字的形式表述。

如果在家里,“在摇晃停止后要处理好火源”,而如何使用消防水鹤、可移动式消防泵、屋内消火栓、灭火器,按哪个按钮,全都画了出来。

除此之外,东京都可能遇到的气象灾害、传染病、恐怖袭击、火山喷发的应急也都有所呈现。

如今,这本手册成为日本其他城市打造本地化防灾减灾手册的样本,它也几乎风靡海外,网络上很容易就下载到免费的中文电子版。

很多业内专家认为,这本防灾减灾手册几乎做到了极致,彻底摒弃了政府原先生硬的说教式的防灾工作,用更亲民的方式来传达重要的公共信息。乐于看、易于记,哪怕只是急需时拿出来翻看,自救互救能力也能提升。

一个避险APP——体现社会温度

九州地震发生时,一个由20名中国游客组成的旅游团恰巧在熊本阿苏山区的温泉旅馆。在经历了一个不眠之夜和一个白天的苦熬等候之后,他们最终被直升机解救脱困。

日本公民有着很强的地震自救互救意识,但是外国游客,尤其是地震灾害少发国家的游客该如何应对灾害呢?

日本旅游局监督完成了一款叫“安全贴士(Safety tips)”APP,专供国外游客使用,提供英语、中文和韩文,在紧急时刻提供地震速报、海啸警报、极端天气预警等。

APP提供了避难流程图,可以对“是否在海岸附近、附近有火灾发生吗、能否回到您住宿的地方”进行选择,然后提供相应情况下的避险信息。其中还有交流卡功能,能够翻译灾害发生后自救的常用语。这意味着,即便是语言不通的外国游客,也能在灾害发生时,迅速获取最适合自己的有效避险指南。

日本科学严密的防震减灾应对体系处处体现了以人为本。在人口集中居住的地方,必定会有防灾避难的公园,所有学校兼有防灾功能,因为在设计的时候,避难功能已在其中了。日本的街道委员会总把防灾减灾作为重要议题,政府也会提示人们,现在就和家人邻居商量,即使是很小的准备也会成为保护的盾牌。大地震中一半的人都死于建筑物倒塌,1995年阪神淡路大地震遇难者8成是因为建筑倒塌,因此政府帮助大家设计了低成本的抗震掩体,东京都的居民只要20万日元(约1.2万元)就能按照设计,将房屋设置为抗震掩体。在日本防震减灾救助保障体系中,为受灾人民提供“衣、食、住、葬”等多方面人文关怀都写入《灾害救助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