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路村村通 产业红火火

道路村村通 产业红火火

沿河乡种植的花菇。(沿河乡政府供图)

  4月18日,时隔近两年,重庆日报记者再次从城口县城出发,沿着沿双公路前往沿河乡北坡村。

  此行路途颇为顺畅。曾经狭窄、坑洼的公路,如今已变成两车道的硬化路,沿途加装了防护栏,隧道也加固了,这令人切实感受到沿河乡这一年多来在交通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

  “如今我们乡道路已经实现村村通,产业发展也取得了明显成效,正向着‘笋菌之乡’的目标奋力前行!”说起沿河乡近两年的发展变化,该乡党委书记吴雪飞语中带笑。

  老柏树公路通了

  “上次你来的时候老柏树公路刚开始动工,如今路已经修好,硬化完毕。”当天,沿河乡党委专职副书记徐声朗带领记者再次来到了老柏树公路。

  与上次只能远远看着不同,这次汽车沿着蜿蜒的山路直接开上了山。

  老柏树是对北坡村五、六、七、八社的通俗称呼,多年来通往这4个社的仅有一条长3.7公里、宽3米多的骡马道,村民日常出行全靠两条腿,运输只能靠骡马。

  全长约3.4公里的老柏树公路建好后。“原来我下山要走两三个小时呢,现在只用半个小时,快多了!”七社社长孙益明说,路修好后许多村民都买了车,农产品交易也更方便了,去年山上的蜂蜜根本不愁卖。村民康大碧告诉记者,她家去年养了10头猪,竹笋种植面积也从8亩增加到了12亩,年收入达到了1万元以上。

  “目前我们已对山上的笋竹、蜜蜂等产业进行重新规划布局,还准备对原来的骡马道进行维修,形成一条环线,今后发展乡村旅游。”徐声朗说。

  “笋菌之乡”现雏形

  除了北坡村,如今整个沿河乡都实现了道路畅通,村民小组通达率达到95%。交通的便利,让开着小货车到各村销售蔬菜、水果、衣服的“跑跑匠”越来越多,当地的花菇、竹笋等特色农产品也被一辆辆货车运出了山外。

  “自2017年起,我们便把有前景、见效快的笋菌产业作为全乡的主导产业培育。随着交通逐步便利,如今产业发展越来越有底气了。”在联坪村的一个花菇种植基地,吴雪飞告诉记者,为鼓励村民种植花菇,政府给出建一个大棚补贴3000-5000元的政策,让种植户建棚几乎不用花钱,如今全乡种植规模达到50万袋。

  “每个大棚可容纳菌包864个,每包收入6块钱左右。”联坪村四组村民邓信发说,此前他曾在一金矿当炮工,2016年被诊断出患上了矽肺病,不能干重活,就此成为了贫困户。前年村里发展花菇产业,想到种花菇不需要很强的劳动力,且经济价值可观,头脑灵活的他便建了4个棚,当年纯收入就达到2万元,成功脱了贫。

  不仅如此,邓信发还在家门口建了一个烘干厂。“花菇、竹笋烘干需求大,我拿政府补贴的9万块钱建了厂房,买了两台烘干机,生意好得很!”邓信发告诉记者,去年他还通过无息贷款贷到20万元,与另外4位村民合伙办了花菇种植合作社,对于今后的发展充满期待。

  吴雪飞说,加上当地2万亩可利用的野生笋竹资源,如今沿河“笋菌之乡”的雏形已现,今后的目标是发展笋竹基地4万亩,花菇大棚500个,此外还将建立1万吨级的笋菌加工厂,让更多村民切实从产业发展中长期稳定获益。

  山货“触网”

  除笋菌外,沿河还有杂粮、中药材、山地鸡、中蜂等特色产业。近年来为促进农产品销售,该乡大力发展电商,成立乡村两级电商服务站,推动农产品“触网”。

  走进乡级服务站——秦巴韵生活馆,印着“城口提绳儿”的袋装产品十分醒目,打开袋子,里面装着蜂蜜、笋干、香菇等好几种农产品。“‘提绳儿’是我们这里的方言,以前我们走亲访友时都把土特产用绳子捆在一起提着去,由此得名。”服务站的负责人说,如今他们把方言文化融入电商销售之中,很受消费者欢迎,许多曾经不起眼的农产品都卖出了好价钱,实实在在帮助村民增了收。

  在红岩村村级电商服务站,记者看到店内几个大货柜已被腊肉、岩耳、花生等各类农产品堆满,负责人王辉正在一旁忙着装包裹、填快递单。

  曾经在外打工的王辉,偶然间通过朋友圈卖自家的腊肉发现家乡的农产品很受欢迎,于是返乡成立村级电商服务站,四处收购农户家的“土货”,在自己盈利的同时帮助农户解决销售难题。

  “现在的生活很充实,也很有成就感。”王辉说,去年她通过电商平台帮助村民卖出70万元的农产品,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辉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