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践行者】"海洋六号"挺进太平洋138天 首席科学家讲述科考故事

【中国梦·践行者】

杨永

【中国梦·践行者】

管鹏

【中国梦·践行者】

海洋六号”行驶在太平洋上

大洋网讯 11月11日,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科考船“海洋六号”凯旋,完成了为期138天的大洋科考任务。此次科考首次获得33厘米“巨厚”板状富钴结壳样品,“这个意义比较大,那就等于说我们找到了一块矿产区域,可能矿是最好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高级工程师、大洋航次首席科学家杨永对此激动不已,他说,它是记录结壳成矿演化和古海洋环境变化的一个记事本。

此次科考工作漫长而艰苦,漫长的海上生活也同样艰苦,好在“海洋六号”配有健身房,有跑步机、乒乓球桌、哑铃等,更令人惊喜的是,船上还配有卡拉OK,曲库中的经典老歌是大家放飞自我的情感表达,“唱歌是一种最好的发泄,或者你走出甲板吼几声也行。”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长管鹏有时还扮演知心大哥的角色,主动找船员单独谈心,疏导情绪。

近日,记者登上“海洋六号”,近距离参观这艘科考船,听管鹏和杨永讲述大洋科考的故事。

船长和首席科学家

2018年11月11日,“海洋六号”在西太平洋完成了138天的科考任务凯旋,停泊在广州海洋地质码头。近日,记者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船长管鹏的带领下,登上这艘令人向往的科考船。

2006年管鹏从上海海事大学毕业,从水手做起,然后做三副、二副……2014年考取到船长证书,2017年成为“海洋六号”的船长,他说要做到船长基本上需要十年左右的海上资历,他的成长算是有条不紊。

在这位船长眼中,“海洋六号”在科考船中拥有比较“豪华”的配置。科考船有6层,层高2米多。科考队员的房间约有10平方米大小,够一二人居住,且每间房都带有独立的卫浴间,稍大的房间还会摆上一张小沙发。船长的房间位于船头的右方,这便于他观察航行的状况,同时也可暗中了解驾驶员的船艺,以便船长管鹏统筹全局。

最顶层的驾驶室有着200多度的广阔视野,正中间是驾驶操作台,另外两个区域是通讯作业区和海图作业区,“各航线都要提前设计好,然后按照计划好的航线走。”管鹏一一剖析“海洋六号”的船体结构。顺着狭窄的楼道往下是餐厅,再往下是健身房,最底层则是油舱。2018年6月27日,“海洋六号”从广州启航,满载700多吨柴油离港,这些是挺进海洋的动力源。

油舱的安全性是重中之重,放在最底层进行特殊保护。这趟科考之行,实行的是临时党委领导下的首席科学家负责制,作为临时党委书记,管鹏深感责任重大,压力自然不小,他需要统筹负责全船大大小小的所有事务。同样深感压力的则是管鹏的搭档——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矿产所高级工程师、大洋航次首席科学家杨永。

杨永是地球物理科班出身,曾在陆地上工作过三年,从事陆地地质工作,足迹遍布新疆、西藏、内蒙古、甘肃,“当初主要做的是陆地基础地质调查和矿产资源勘探。”

后来杨永中途深造学习,上学的那几年,杨永一直在接触海洋方面的科研课题,在这样的机缘巧合之下,2011年毕业后,他来到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从2011年起,他每年都登上“海洋六号”出海科考,时间或长或短,前两年在海洋上最长的日子每年有120天。他笑称,“可以说我是一个海陆两栖的地质人。”

在这个海陆两栖的地质人眼中,海洋科考最大的特点是它是以海底矿产资源勘探为主,牵扯的专业面特别广,科考队的专业背景更加多元化。

此次执行的科考是寻找富钴结壳,2014年,中国海洋协会与国际海底管理局签订了富钴结壳勘探合同,合同为期十五年,勘探区域有3000平方公里,分成150个区块,一个区块有20平方公里。而这样一块大区域的勘探分散到每次科考之中。

挺进太平洋科考,科考队员们怀揣着使命感,杨永在船上给队员们讲座时就提到,“我们60多个人来到船上,来到这片海域做科考,就应该去认真地对待这件事。”

“海马”挺进深海

“海洋六号”此次又与以往大有不同,负荷着深海遥控潜水器“海马”号(ROV)、深海浅钻等大型设备。

“让我感到特别兴奋的是我们根据一些间接勘探方法的资料,觉得这块海域有可能有我们所想要的东西,可能性有百分之六七十,然后下海取样,取上那一瞬间,看到它真是我们想象的那种样子,特别兴奋!”杨永说,感受最深的就是这几年他们在海洋勘探多金属结核和富钴结壳这两种矿的时候,采取的都是这种勘探技术思路,“这种间接的方法,准确率不高,但效率特别高。”

“我们在立足于寻找富钴结壳资源,但我们超越寻找资源,这体现在科学和技术两个层面。”他说,富钴结壳生长在海山上,在科学上,他们力求理解海山如何形成、富钴结壳矿产资源如何在上面生成。而海洋科考如果没有高新技术,那是寸步难行。于是,今年,他们做了一些技术创新,比如用“海马”号ROV(深海遥控潜水器)进行海底探测。

科考船的重心是服务科考,而管鹏的工作也正是为科考保驾护航,在科考作业时,管鹏和其他船员通过动力定位系统把作业点定下来,同时负责瞭望周围环境,是否出现对作业产生危险的情况,随时告知科考人员监测到的环境,同时在科考队员操作设备时,提供相应的帮助。

8月28日这天,管鹏的船员团队做了前期准备。“海马”号ROV登场——摸底我国富钴结壳合同区维嘉平顶海山。这件机身如“八爪鱼”一般布满科技“利器”带着科考队的期待缓缓挺进深海。大约是当天13时50分入水,黄色的机身缓缓从海平面消失,开始探索这片未知的海域。操作室中,14个大屏记录着“海马”的下潜情况。大家紧盯着屏幕看着“海马”号在水下的一举一动。

40分钟后,“海马”号下潜深度达到1700余米,富钴结壳随即进入摄像机镜头。“这片区域资源不错,连续板状结壳又多又厚,坐标点赶快记录下来。”首席科学家杨永嘱咐道。不过“海马”在作业时并不顺利,几次抓取都败下阵来,原来是遇到了难缠的结壳,在强劲的机械爪抓取下,富钴结壳依旧纹丝不动。操作人员经过一番调整角度和力度,终于将样品装进采样篮。操作室顿时响起了欢呼声。

不过“海马”号大显身手并没有让杨永觉得意外,早在2015年中国海洋36航次科考中,他就有幸亲眼见证了“海马”号功能测试。后来又多次见证了“海马”号的实力,在过去几年中,他们跟海马团队有着很好的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