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中小学“家班共育”微论坛关注劳动教育

  “太阳光金亮亮/雄鸡唱三唱……幸福的生活从哪里来/要靠劳动来创造。”这首耳熟能详的儿童歌曲伴随了几代人的成长并流传至今。爱劳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可不知从何时起,孩子们开始习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不仅“五谷不分”,甚至连扫地、洗碗这样的小事都做不好。

  究竟是哪里出了问题?

  近日,一场题为“劳动,让生活更美好”的中小学“家班共育”微论坛在上海市傅雷中学举行,多位市级优秀班主任、一线老师、家长和专家,就中小学生的劳动教育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孩子不爱劳动谁之过? 家校社都有一定的责任

  孩子劳动意识淡薄,谁之过?论坛嘉宾普遍认为,导致这一状况的主因在于家庭、学校和社会,而非中小学生。

  华林小学教师罗丽惠认为,孩子不爱劳动,与家庭教育关系密切。现在有不少家长,尤其是祖辈,习惯了以爱之名越俎代庖,不舍得让孩子做家务,甚至连自理性的劳动都一手包办。此外,一些家长存在着“重智轻德”的教育观念,他们觉得孩子学习忙,怕耽误孩子的学习时间,因此在家不让孩子承担家务,有时甚至还会代替孩子去学校做值日生。

  《浦东教育》杂志原编辑部主任陈家昌提出,当下社会不少人并不是歧视劳动,而是歧视体力劳动。他感言,如今的社会分配制度一定程度上是“重视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的。

  进才北校教师石艳梅补充,孩子劳动意识淡薄与当下成年人狭隘的劳动观念和错误引导有关。到底是“劳动最光荣”,还是“享乐更重要”?生活中,一些父母和师长还会不经意地对孩子说:“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只能从事体力劳动”,似乎从事体力劳动成了一件不那么高尚的事。她认为,正是这种狭隘的劳动观念影响了孩子,让他们形成了“唯有读书高”的错误观念。

  孩子为何需要劳动? 培养核心素养的途径

  关于劳动的意义,上海市劳动模范、傅雷小学校长王雅琴引用了老舍先生在散文《养花》中的一句话来阐释:“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她认为,不少家长之所以会剥夺孩子的劳动机会,是因为在他们看来:劳动不能改变命运,唯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我想,这些家长并没有意识到,劳动背后也包含着知识,更是培养孩子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王雅琴提到,知识来源于生活,在劳动的过程中孩子可以学习和内化所学到的知识。比如,为什么在整理和收纳时,不能把真丝衣服和樟脑丸放在一起?那是因为,真丝面料里含有蛋白质纤维,会和樟脑丸里的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收纳这一劳动技能也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

  教师潘伟峰在寄宿制市实验性示范性高中进才中学带过四届毕业班。每次接到新班级,他就会和全班学生一起打扫教室和寝室,并细心观察学生对待劳动的态度。“眼中有活儿的人,往往都比较有责任心,自理能力也比较强,我的那些班干部以及宿舍干部都是这样选出来的。”他带的2010届(1)班成为寝室全免检班级,2012届(9)班在高三时成为高三寝室全免检班级。

  怎样提升孩子劳动素养? 和孩子一起发现劳动的美

  如何提升孩子的劳动素养?傅雷中学校长傅国庆分享了学校的一个尝试:鼓励家长和孩子共读《傅雷家书》,培养良好劳动习惯。“《傅雷家书》中除了舐犊情深、赤子之心,同样也渗透着劳动教育的内容,是对学生最好的示范。”他说,傅雷之妻朱梅馥曾通过家书叮嘱傅聪: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整理东西要有条有理。傅雷本人对生活细节有严格明确的要求,他要求热水瓶把手朝向要一致,空的瓶子必须放到排尾并及时添水,对于生活起居的高标准和严要求,对儿子的成长产生了重要影响。

  吴迅中学鼓励家长通过家书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论坛上,陆雪诗女士分享了给儿子的一封家书:“我和爸爸从你小时候就刻意‘穷养’你,你上幼儿园起,家里的垃圾总是你负责带出去扔,订的牛奶再冷的天也是你下楼去取……后来,一到周末,爸爸妈妈借口工作太累了想多休息会,让你烧早饭,等我们起来发现,三份培根鸡蛋手抓饼已经做好,还配了热气腾腾的豆浆。”陆女士感言,眼见着儿子成长为阳光、自信的大男孩,除了欣喜和自豪,有时也会有点“心酸”。“哪个父母舍得让孩子‘吃苦’?因为爱,所以舍得。我们相信,儿子总有一天会感谢我们的良苦用心。”她说。

  为了让孩子体会劳动创造美,班主任们也行动了起来。周浦第三小学教师顾菲斐改革班级值日生制度,引导家长把值日生的岗位还给孩子,并鼓励学生把校内养成的劳动好习惯带到家庭中去。傅雷中学一年级班主任周燕发起了一场“劳动最光荣”的班级活动。她倡导学生放学后主动分担家务,并请分享照片和视频。一位父亲在录音里提到,前段时间家里刚装修完,他和妻子打扫时意外发现大儿子带动小儿子一起帮忙。“他们劳动过后激动而又满足的表情,为我们的家庭增添了一份和谐之美。”另一位母亲,将自己从父辈学习到的劳动观念传承给了孩子,“我的父亲告诉我,幸福生活是要靠自己的双手创造的。如今,我也这样告诉了我的孩子,和孩子一起发现劳动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