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 唐太宗三次征高丽,信心满满,在手诏中说有五个必胜的理由;一代名相房玄龄临死前上书,劝其停止攻伐。由于采取独特的表达方式,使太宗极为感动。如与魏征比较,一个是敢谏,一个是善谏。
谏伐高丽表 房玄龄
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1)当今圣化所覃,无远不届,洎上古所不臣者,陛下皆能臣之;所不制者,皆能制之。详观古今为中国患害,无过突厥,遂能坐运神策,不下殿堂,大小可汗,相次束手,分典禁卫,执戟行。(2)其後延陁鸱张,寻就夷灭,铁勒慕义,请置州县,沙漠以北,万里无尘。至如高昌叛涣於流沙,吐浑首鼠於积石,偏师薄伐,俱从平荡。(3)如高丽者,历代逋诛,莫能讨伐,陛下责其逆乱,弑主虐人,亲总六军,问罪辽碣,未经旬日,即拔辽东,前後虏获,数十万计,分配诸州,无处不满。(4)雪往代之宿耻,掩崤陵之枯骨,比功较德,万倍前王。(5)此圣主之所自知,微臣安敢备说?且陛下仁风被於率土,孝德彰乎配天。睹夷狄之将亡,则指期数岁;授将帅之节度,则决机万里。屈指而候驿,视景而望书,符应若神,算无遗策。(6)擢将於行伍之中,取士於凡庸之末。远夷单使,一见不忘;小臣之名,未尝再问。箭穿七札,弓贯六钧。(7)加以留情坟典,属意篇什,笔迈钟张,辞穷班马。文锋既振,则宫徵自谐;轻翰暂飞,则花竞发。(8)抚万姓以慈,遇群臣以礼。秋毫之善,解吞舟之网。逆耳之谏必听,肤受之斯绝。好生之德,禁障塞於江湖;恶杀之仁,息鼓刀於屠肆。凫鹤荷稻粱之惠,犬马蒙帷盖之恩。降乘吮思摩之疮,登堂临魏徵之柩。(9)哭战亡之卒,则哀动六军;负填道之薪,则精感天地。重黔黎之大命,特尽心於庶狱,(10)臣心识昏愦,岂足论圣功之深远?谈天德之高大哉,陛下兼众美而有之,靡不备至。微臣深为陛下惜之重之,爱之宝之。
《周易》曰:“知进而不知退,知存而不知亡,知得而不知丧。”又曰:“知进退存亡,不失其正者,惟圣人乎?”(11)由此言之,进有退之义,存有亡之机,得有丧之理。老臣所以为陛下惜之者,盖此谓也。老子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12)臣谓陛下威名功德,亦可足矣;拓地开疆,亦可止矣。
彼高丽者,边夷贱类,不足待以仁义,不可责以常礼,古来以鱼鳖畜之,宜从阔略。若必欲绝其种类,深恐兽穷则搏。且陛下每决一死囚,必令三覆五奏进素食停音乐者,盖以人命所重,感动圣慈也。况今兵士之徒,无一罪戾,无故驱之於行阵之闲,委之於锋刃之下,使肝脑涂地,魂魄无归,令其老父孤儿,寡妻慈母,望彗车而掩泣,抱枯骨以摧心,(13)足以变动阴阳,感伤和气,实天下之冤痛也。且兵者凶器,战者危事,不得已而用之。向使高丽违失臣节,而陛下诛之可也;侵扰百姓,而陛下灭之可也;久长能为中国患,而陛下诛之可也。有一於此,虽日杀万夫,不足为愧。今无此三条,坐烦中国,内为旧主雪耻,外为新罗报雠,岂非所存者小,所损者大?愿陛下遵皇祖老子止足之诫,以保万代巍巍之名,发霈然之恩,降宽大之诏,顺阳春以布泽,许高丽以自新。焚凌波之船,罢应募之众,自然华夷庆赖,远肃迩安。
臣老病三公,旦夕入地,所恨竟无尘露,微增海岳,谨罄残魂馀息,预代结草之诚,傥蒙录此哀鸣,即臣死且不朽。(14)
(《全唐文》卷137)
【作者介绍】
房元龄(579-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以字行于世,齐州(今山东淄博市临淄区)人,房彦谦之子。18岁时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隋末房玄龄在渭北投秦王李世民,为李世民出谋划策,典管书记,是李世民得力的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他参与玄武门之变,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李世民即位后,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二月为尚书左仆射;贞观十一年封梁国公;贞观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加太子太傅,仍综理朝政。
房玄龄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监修国史,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同时负责国史馆,先后监修成《高祖实录》、《太宗实录》、《晋书》。去世后,谥号“文昭”,后配享太宗庙廷。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杜”。因房玄龄善谋,而杜如晦处事果断,因此人称“房谋杜断”。房玄龄追随唐太宗平定天下,出入生死,备尝创国立业之艰辛。他时刻不忘创业之难,警钟长鸣,力戒骄奢淫逸,以维持国家的长治久安。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房玄龄病重,太宗派名医为其医治,每日供给御膳,并亲临探望。二十三年薨,年七十。太宗并为之废朝三日,赠太尉,谥曰文昭,陪葬昭陵。并将他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
【注释】
(1)臣闻兵恶不戢,武贵止戈:我听说兵器最厌恶无休止的使用,武力也是最好能停止。戢(qi),停止。
(2)“当今”句:覃(tán):延及、延长;届,极限,穷极。《诗经·大雅·瞻昂》:“靡有夷届”;洎(jì),自;突厥、可汗,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行:行伍之间。
(3)“其後延陁鸱张”等句:延陁(tuo):中国北方古代民族。亦为汗国名。原为铁勒诸部之一﹐后与薛部合并而称“薛延陀”。唐朝贞观初,其首领夷男率领部众7万帐归附突厥颉利可汗。唐太宗打败颉利以后,转而归附于唐,并在郁督军山建立了薛延陀汗国。统治着“东室韦,西金山,南突厥,北瀚海”的广阔地区。。有能战之士20余万。贞观三年(629),唐朝册封薛延陀首领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并将新兴公主下嫁薛延陀首领。贞观十三年(639)以前,汗国与唐朝的关系基本保持友好。此后,因唐朝将东突厥的部众安置在以“白道川”为中心的漠南地区,与唐朝产生矛盾,举兵进攻驻牧于白道川的东突厥部众。唐军数路并出,与突厥、契丹、奚等联合,迫使薛延陀离开白道川,并在“诺真水”一带(位于今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境内)与其交战,击败了其首领大度设统领的部队。此后,薛延陀时叛时和,唐太宗贞观十九年至二十年(645—646)被唐朝灭掉,薛延陀汗国灭亡灭亡后,其余众有的归于后来的突厥默啜可汗,有的归顺了唐朝。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融合在其他各族之中。鸱张:像鸱鸟张翼一样。比喻嚣张,凶暴。鸱(chi),一种传说中的鸟“鹰而稍小,其尾如舵,极善高翔,专捉鸡、雀”;铁勒、高昌、吐浑、薄伐,均见“历代名臣对立奏议(20)《安西四镇的保与废》”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