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面大作”金沙河

  面条,唐代敦煌文献即有记载的“须面”,元代《饮膳正要》中所记的“挂面”,历经千余数百年,早已成为人们再熟悉不过的口腹之食。若问有谁没有吃过面条,这话简直就是在自找恶怼。但要问谁能麻利地和面、擀皮、切条,抖出一绺筋道顺口的面条,敢拍胸脯子的,估计也不会很多。

  会不会做面条,其实根本不打紧,只要随手买来会煮就得。最方便要数超市货架上五花八门的挂面,在那里,众多厂家挖空心思、变着花样的产品,任你来百般挑选呢。只是在琳琅满目中,绕来绕去,你也躲不过各式各样的挂面老大“金沙河”。

  “金沙河”,现在全称叫金沙河面业集团,总部坐落在我国优质小麦主产区之一的河北省邢台市,从1996年建厂起家,历经23年滚动发展,现已成为在全国各地拥有12家分公司,以小麦制粉、挂面制作为主营业务的大型面粉类食品企业。2018年总销量达到100万吨,日均进料加工小麦1.1万吨,可磨出近8000吨高质量专用面粉,其中3600吨面粉专门用来制作600多种包装规格、花型的单品挂面,产品销售覆盖全国所有的县(市)、区。

  因为这些响当当的独一无二,金沙河被邢台市当成一张全市的看家名片,被国家认定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现在的金沙河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早已不是当年建厂时期作坊式的小打小闹,而是在第二产业链条上坐拥多条世界先进磨粉、制面生产线,生产营销的脚步,正在一头融入第一产业的原粮种植,一头融入第三产业的产品流通,用现代涉农企业的精细化管理,将三产的各个环链,贯通提升到了无缝对接、水乳交融。其中细节过程,耐人寻味、发人深思。用集团董事长魏海金的话说,就是“从一产、二产到三产,我们金沙河每个方面都有好故事”。

  从走马观花,到刨根问底,松散、细碎的故事连缀、折射出堪称金沙河“小面大作”的经营之道。

  不止单一磨粉做挂面,还要精耕细作种麦子——

  促进一产与二产融合,金沙河迈出企业一小步、产业一大步

  现在的金沙河,就像一株茁壮生长的麦子,金黄的穗叶伸向消费市场,浓密的根须直接扎进田间沃土。不仅大量从粮库收购麦子,和各地签单订购麦子,甚至还要直接投入,在小麦主产区流转土地、出资出人成立种植合作社,自己动手种起了麦子。金沙河将这种做法视为自己的“种子工程”,意图逐步通过工厂、市场对原料品质的遴选鉴证,把麦子、面粉、挂面全都结结实实打上金沙河标签。

  4月中旬,正是小麦旺长的时节。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县闫里村周边6000亩麦田处处平阔方整,争相拔节的小麦绿波荡漾,一望无际。机耕道上穿行于麦田之间,眼前除了一幅幅节水喷灌作业场景,四下很少见有劳作人影晃动。“这里的农地,全部流转给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了,现在是他们的一个种植基地,田间生产完全由合作社专人负责打理。”南和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白立克介绍说。

  据种植基地负责人李江坡介绍,这里还是合作社的一所职业农民培训学校。流转来的6000亩农田,目前只需要15个人就能完成日常田间管理,农忙时节才从附近村庄临时雇工。和其他地方的职业农民学校不同,这里的学员不仅不用交学费,还能在12个月的学习期间,每月足额拿到1万元工资。按照金沙河的要求,到这里学习的职业农民,白天须在田间劳作实践,夜晚要进教室学习专业,学成之后,要能够达到生产技能和农业管理的双重水准。目前学校已经培训毕业了120名学员,全部作为合作社的专职人员,分派到下属种植基地。人均能够管理农田426亩,多的可以达到1000亩。扣除土地流转费用和所有物化投入,其个人收入按照粮食销售利润与金沙河对半分成。“学员学成后的年收入,正常的不低于10万元”,李江坡说。

  通过企业直接参与种植,金沙河获得了优质粮食原料,职业农民取得了高额佣金。被流转土地上,原承包土地农户的利益,如何得到保障呢?这个疑问,在闫里村党支部书记范会强那里得到了解答。据老范介绍,闫里村村民总数5200多人,共有农地5996亩,总量虽多,人均下来并不高,农户收入早已不可能单单指望种地。为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解放农村生产力,2016年南和县鼓励各村加快土地流转,号召以村党支部名义领办或参与农业合作社经营管理。当时金沙河农作物种植合作社有意在闫里村流转土地,村“两委”经过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集体讨论,一致同意加盟合作社,整村流转土地。

  “当时流转费定的是‘双500’”,即按照每年每亩两季各500斤小麦、500斤玉米产量,以当地县物价局粮食指导价为基准,换算成现金,提前付给流转农户。村“两委”负责协调土地流转中农户与合作社的相关服务,合作社每年按每亩50元拿出盈余,付给村“两委”协调工作服务费。据南和县农业农村局局长张瑞霞介绍,“双500”流转费是农户、村“两委”、合作社三方商定的标准,“高于不计入农户个人投劳部分的种植净收入,如果算上农户流转土地后腾出时间打工增加的收入,比不流转会好很多。”大账小账一算,干部党员带头,闫里村的流转工作很顺利,近6000亩农田目前已全部完成流转。“对这样的流转,村民们现在是百分之百的满意”,言谈中,范会强把这句话重复了两遍。

  这种合作带来的另一个好处,是壮大了闫里村的村集体经济实力。用金沙河付给的服务费,过去村集体几乎零收入的闫里村,现在不仅建起了村里保洁队伍,绿化美化了主要街道,还装上了210盏太阳能路灯。“村‘两委’的凝聚力、号召力更管用了。”说这话的老范,腰杆挺得很直。采取类似方式,7年来金沙河合作社已在南和县流转2.8万亩耕地,共涉及6个乡镇30个行政村6696个土地承包农户。

  依靠流转来的耕地,依靠全程机械化和精细化管理,金沙河成了南和县头号“种粮大户”“高产大户”,亩均收获小麦1100斤、玉米1300斤,年产粮食3.3万吨。其中的小麦完全按照金沙河集团产销需求组织生产,从品种选择到原粮品质全程可控,成为企业最放心的专用原粮。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也因为实现规模化、科学化种植,令传统农业难以望其项背。“举个简单的例子,农田洒肥农户一天最多喷5亩,我们一个人能喷2000亩”,李江坡说,“这就是二者之间的差异”。

  既不与农户争利,又能反哺农户支持农村,还能获得放心原粮,金沙河从二产到一产的逆向融合,迈出了企业一小步、产业一大步。

  不止追求生产工艺高水准,更要产品真正符合市场需求——

  二产呼应三产调节奏,金沙河探清了企业法则、理顺了产业秩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