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

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沈正康

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

汶川及周边地区的板块构造(2008年“5.12”地震资料)。

2009年9月29日《绵阳日报》报道:

汶川大地震能量释放来自3个断层破裂极大区再发生类似大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

新华社伦敦9月27日电(记者黄堃) 中国科研人员在27日出版的英国《自然·地球科学》杂志上报告说,通过分析卫星大地测量数据,发现汶川大地震的能量释放主要来自3个断层破裂极大区,相关地区再发生类似大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

论文第一作者、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北京大学教授沈正康说,汶川地震断层结构复杂,破裂空间变化剧烈。他们通过分析“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和“卫星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等方面的数据,从观测到的地表形状变化,推断出内部断层的结构变动。

研究结果显示,汶川地震涉及多个地质断层单元,而映秀、北川和南坝这3地附近为不同断层单元的连接交汇部,地震前承受着比其他地方高得多的压力,如同3个储量巨大的“能量库”。

2008年5月12日,映秀镇附近的断层首先破裂,第一个交汇部失去稳定,由此产生的地震波带来了多米诺骨牌效应,接连触发另外两个“能量库”,它们共同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导致汶川大地震的发生。测量数据表明,这3地接近地表处是汶川地震中的断层破裂极大区,是大地扭曲变形最为严重的地方。

沈正康还介绍说,这些断层单元分别出现了4米至7米的“位错量”,即大地在地震后被撕裂的“伤口”大小。由于地球板块运动平时也在推动大地发生微小变化,通过卫星数据计算各地的形变累积速率,可以近似推算出同等规模地震的复发周期。

在汶川地震涉及的各个断层单元中,有的地方地震复发周期只有一两千年,而有的地方却可能数倍于此。由于多个断层单元的相互作用才促发了汶川大地震,总的来说,这一地区再发生类似地震的周期约为4000年。

沈正康总结说,这项研究较清晰地揭示了汶川地震的内部断层结构和破裂空间分布,提出了破裂分布规律及可能成因,并对该地区地震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

汶川地震后北大教授称相关地区4000年内无大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