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日报融媒体3月25日讯3月25日傍晚,武汉轮渡公司王家巷码头售票员王小利非常忙碌,在售票的同时,她正抓紧清点钞票,核对近日的账目,“轮渡马上停运了,对自己手头上工作要尽快做一个完结”。
今年44岁的王小利是武汉轮渡公司的老职工,在轮渡客运一线工作了20多年。因为工作流动大,她几乎在武汉各个码头都待过,但时间最长、最有感情的还是王家巷。
王小利说,前几天就知道码头轮渡将停止运营,她特别想发个朋友圈。刚在手机上打出“聚散终有别”几个字,心里一酸,眼泪就不自觉掉下来了……
3月25日早晨8时44分,武昌曾家巷码头,一位乘轮渡过江的市民关注轮渡停运通知。 记者苗剑 摄
去年12月15日,市委市政府发布《武汉长江和汉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总体方案》,部署两江核心区港口码头岸线资源优化调整工作,王家巷轮渡码头被纳入这次优化调整被拆除码头之一。王家巷码头将在3月27日“关门谢客”。
3月25日晚,长江日报记者探访王家巷轮渡航线当日的最后一班轮渡。
3月25日早晨8时59分,武昌曾家巷开往汉口王家巷的过江轮渡上,一位市民倚在窗边吹着江风。 记者苗剑 摄
王家巷码头119岁
王家巷码头位于江汉区沿江大道江滩8号。25日傍晚,夕阳西下,码头牌坊上,鲜艳的五星红旗迎着春风高高飘扬。 “武汉轮渡王家巷码头”9个蓝色大字鲜明夺目。码头牌坊正对着民权路,民权路两侧是和平社区和王家巷社区,附近是汉口最大的灯具广场——汉来灯饰广场。
王家巷码头轮渡起源可上溯至119年前。
据有史资料记载,1900年,清人冯启钧购置“利江”蒸汽机轮船,以“利记”公司之名开辟1条从王家巷到武昌汉阳门的轮渡航线,揭开了武汉轮渡历史的首页。
此后,王家巷码头历经浮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轮渡初具规模,但接踵而至的战乱,让轮渡发展停滞。至解放前夕,王家巷码头、渡轮均破败不堪。解放后,在各级政府的关怀下,轮渡恢复生机。1954年2月11日,恢复汉口王家巷至武昌曾家巷航线。进入新世纪,王家巷码头、轮渡由此迈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武汉轮渡公司副总经理张德胜告诉长江日报记者,2012年,市政府把王家巷码头改造纳入为市政府办的十件实事之一,投资3000万元修建了栈桥。“原来市民从轮渡下船后,自行车、电动车都要走江踏子(台阶),有居民需要扛着自行车,十分不方便,栈桥解决了这一难题。”
王家巷码头的栈桥是长江中上游比较先进的码头设施,可以根据水位的落差,自由升降,方便市民电动车、自行车和摩托车的通行。
王家巷码头售票员王小利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目前,王家巷码头每天的客流量在300人左右。
从王家巷出发的轮渡,可以到达长江对岸的曾家巷和月亮湾。轮渡先下水航行不到10分钟停靠曾家巷(万达广场、蓝湾俊园),再继续下水开往月亮湾(徐家棚、杨园),耗时大约10分钟。最后,由月亮湾上水航行20分钟返回王家巷码头,便完成了一个来回。
武汉轮渡公司负责人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王家巷至曾家巷、月亮湾码头是客轮“江城4号”,自从2011年4月投入运营以来,8年来共接送乘客2000万人次。
在王家巷码头“关门谢客”的前几天,武汉轮渡公司正式划入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管辖,这也标志着武汉码头的功能重心转移,从原来单纯的轮渡客运转变为旅游轮渡。
3月25日早晨9时02分,武昌曾家巷开往汉口王家巷的过江轮渡上,乘船市民准备到站上岸。 记者苗剑 摄
当日最后一趟班轮只有9人乘坐
25日晚7时整,随着一声鸣笛,“江城4号”准时从王家巷码头出发,这是当天最后一趟班轮。
长江日报记者看到市民从候船区鱼贯而入,一共有9人乘坐这趟末班船,其中有5人是推着电动车上船。
“王家巷码头要拆了?”在汉来广场打工的刘其斌说,“我每天都要坐轮渡过江”。刘其斌家住徐东一带,在汉口打工,主要帮汉来灯饰广场老板送货包安装灯饰,平时必须骑电动车。“到月亮湾那边的直达公交车不多,长江大桥、长江二桥走不了电动车,坐轮渡很方便,不到半小时就能到江对岸。”说着,便望向窗外波光粼粼的长江,表情渐渐平静了下来:“不过码头拆了,江滩视野开阔了,也挺美挺好的。以后我改从武汉关码头过江,绕一下也行……”
66岁的杜华兆1977年在武昌裕华纱厂上班,2011年退休。他告诉长江日报记者,现在经常坐轮渡到汉口,他的很多亲戚都在王家巷一带。杜华兆回忆,解放后为不浪费资源,轮渡公司成为社会公益事业,为了方便纺织工人上下班,港口直达曾家巷附近的纱厂,“那时候纱厂工人还有坐船证,坐船不要钱。在那个时代轮渡很方便,是人们的重要交通工具”。
56岁的童小汉和妻子家住汉口,在青山开了一个50平方米左右的副食店,名为“汉娇便利店”。10年来,夫妇俩每天都乘轮渡去做生意,每周还会到汉正街打货两三次,进一些副食和像手套这类生活用品。
得知王家巷码头要拆除,原本在轮渡二楼吹着江风的童小汉很诧异,便去船下一楼跟妻子说这一新变化。童小汉对长江日报记者说,虽然自己今后没有以前方便了,政府这样做,肯定是为了江滩清洁干净,城市更加美丽,他还是支持。
3月25日早晨8时50分,武昌曾家巷码头,上午最后一班开往王家巷的经停轮渡即将到站,趸船工作人员坚守岗位。 记者苗剑 摄
船长:36年驾船见证武汉的变化
56岁的船长芦建国满脸肃穆,日久风水雨打,脸庞很干裂,黑头发夹杂不少白发,少有笑容。坐在高高的船长位置,眼睛盯着前方,偶尔与长江日报记者搭话,才把脸转过来。
一旁在开船的是他的徒弟船工林刚,很少插话,聚精会神。
芦建国前些时就知道这条航线马上停运,内心很平静,“王家巷退出历史的舞台,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但言语中还是有阵阵留恋。
芦建国介绍,他1981年读武汉市公用技工学校轮渡分校,1983年毕业后进入轮渡公司,先后在轮渡公司干了36年。9年前,他调到王家巷码头,开始跑王家巷至曾家巷、月亮湾航线。
芦建国说,原来这趟船线生意特别红火,经常满载,那时候两艘船两岸对向开,后来随着城市交通的快速发展,坐船的人越来越少,只留下一艘船,也就是“江城4号”,从王家巷码头至曾家巷码头、月亮湾码头,他们一共12名船员,分两班,“现在除了上下班时间段人多点,平时每趟也就是二三十人”。
芦建国说,这些年来,他每天穿梭长江两岸,亲眼目睹汉口、武昌城市的发展变化,一座座高楼在他的眼皮下拔地而起,“码头减少后,江面视野更开阔美观了”。(记者汪文汉 陈智 陈静茹)
【编辑:付豪】
(作者:汪文汉 陈智 陈静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