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索流失文物探索全新范例

  對日前在國家博物館亮相的700余件中國文物藝術品來說,歸來並不容易。從2007年到2019年,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案例。文物回歸的背后,離不開中意兩國保護文物的決心、合作機制的創新。

       

  日前,來華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的意大利總理孔特專程來到中國國家博物館,參觀由文化和旅游部、國家文物局聯合主辦的“歸來—意大利返還中國流失文物展”,為中意兩國促進流失文物返還原屬國的國際合作再書友好一筆。

  4月24日,展覽在國家博物館開幕,前來參觀的觀眾絡繹不絕。據國家博物館有關部門統計,“五一”假期4天共接待觀眾超過12萬人次。

  規模龐大,700余件文物時間跨度長、分布地域廣、器物種類多

  專家介紹,這批中國文物藝術品主要是甘肅、陝西、四川、山西、河南和江蘇等地的出土與傳世文物,時間跨度從新石器時代至民國時期,具有較高的歷史、文化和科學價值。其中,豐富多樣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為研究史前社會風貌提供直接的物質資料﹔數量眾多的漢代陶器,是漢代輝煌燦爛文明的縮影﹔具有代表性的唐代駱駝俑、馬俑、人物俑,承載著古代東西方文化交流、經貿往來和民族融合的重要歷史信息。

  “這批中國流失文物藝術品,時間跨度長、分布地域廣、器物種類多,保存狀況較為完好,為研究中國歷史相關時期的生產生活場景、文明發展進程等提供了實物見証。”國家博物館研究員信立祥說。

  在展覽布置上,展廳正中是一個“U字”形玻璃櫃,兩邊則用文字、畫板、視頻等介紹了中意兩國文化遺產以及此次文物回歸的歷程。國家博物館開放空間管理部館員、展覽展陳設計負責人趙囡囡介紹,這次展覽的文物數量超過平常展覽的7倍左右,“U字”形展櫃便於觀眾更好觀看這次展覽的“主角”。

  歸來不易,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

  2007年,意大利蒙扎地區保護文化遺產憲兵隊在當地文物市場發現大量疑似非法流失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次年,中國駐意大利使館收到意方暫時扣押該批文物藝術品的通知。中國國家文物局得知相關信息后,立即啟動文物進出境記錄核查、組織開展文物鑒定研究,認定這批文物藝術品大部分為中國出土文物,其所有權屬於中國,且均未獲得合法出境許可,因此依據相關國際公約向意方正式提出文物返還要求,同時提供了詳細的文物鑒定意見和法律依據報告。

  之后,案件進入長達10年的司法審判過程。2018年11月,米蘭法院作出將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中國的最終判決,中意兩國隨即啟動返還文物的確認接收工作。2019年3月23日,中意兩國代表在羅馬交換了796件文物藝術品返還証書。4月1日至7日,國家文物局派出工作組,赴意完成文物清點、交接、核查和運輸工作。4月10日,這批流失海外多年的中國文物藝術品抵達北京,重回祖國懷抱。

  文化和旅游部部長雒樹剛表示,“此次文物返還,是中國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工作中歷時最長的案例,也是近20年來最大規模的中國流失文物回歸”,得益於中意兩國久久為功的雙邊機制建設,樹立了兩國文化遺產保護合作的裡程碑。

  開展合作,為建立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貢獻力量

  意大利返還文物也是我國近年來文物返還的又一成功案例。國家文物局相關負責人說,中國是全世界最早建立文物進出境審核監管制度的國家之一。20世紀80年代至今,中國文物保護立法不斷完善,在保護文物安全、打擊文物犯罪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並通過執法合作、外交斡旋、談判協商等方式,成功從英國、美國、法國、丹麥、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追回5000余件流失文物。其中,圓明園流失鼠首、兔首、青銅虎鎣等重要文物的追索返還實踐,對流失文物回歸原屬國的難題進行了探索與創新。

  近年來,中國積極開展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的雙邊合作,先后與意大利、美國等21個國家簽署了相關協議,並在信息交流、人員培訓、執法協作、文物返還方面取得了實質性成果。中國國家文物局於2018年發布“外國被盜文物數據庫”,防止外國被盜文物進境流通。此次,中意兩國在國際公約框架下,進一步簽署有關雙邊協議與諒解備忘錄,建立完善的信息通報機制,為合作打擊文物非法販運和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奠定了堅實基礎。

  國家文物局副局長關強說,中意兩國將以此次文物返還為起點,借助“一帶一路”的寬廣平台,在文化遺產保護的各領域開展全方位、多維度的合作。尤其是秉持相關國際公約精神,中意雙方採取預防性、強制性和補救性措施,相互提供對被盜或非法出境文物監控調查、信息通報、查扣返還等方面的協助,為建立更加公平正義的流失文物追索返還國際秩序貢獻力量和智慧。


  《 人民日報 》( 2019年05月06日 11 版)

(責編:關喜艷、周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