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人社部、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三部门联合发布了13个新职业,其中超半数诞生于数字经济平台。数字化管理师、大数据工程技术人员、云计算工程技术人员、电子竞技员……新职业的发布,既是对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肯定,也蕴含着社会对数字经济进一步拉动就业的期盼。
目前数字经济领域就业面还不够大。从根本上来说,在于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在消费领域发展较快,而生产领域技术和资源投入仍不足,创新、设计、生产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实质性变革尚未充分展开。中国信通院的研究数据显示,2017年第三产业数字化转型吸纳的劳动力约为12016万人,占第三产业总就业人数的34.3%,而第二产业数字化转型的劳动力为5054万人,占第二产业总就业人数的22.4%。新旧动能转换创造出巨大就业空间,但数字化转型吸纳劳动力的潜力尚未充分挖掘。此外,产业融合不充分、劳动者数字化教育程度不高、激励保障机制不够完善等因素,也都制约了数字经济对就业的吸纳效果。
加快培育数字经济的新兴就业机会,应注重化解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带来结构性就业压力。在经济转型升级中,一批落后产能被淘汰,释放出的劳动力该如何完成就业?第三产业消化吸收当然是一条可行路径,但考虑到经济结构的健康和稳定,保持实体经济的就业规模必不可少。因此,一方面应大力促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产业链延伸和升级,带动更多劳动者转岗提质就业。另一方面应充分应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服务数字化,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推进农业全产业链延伸和升级。
数字经济改变产业模式,在创造新就业岗位的同时也淘汰大量旧岗位,对劳动者素质提出新要求。然而,眼下的尴尬现实是,数字经济领域求贤若渴,被淘汰岗位劳动者的知识更新却严重滞后。只有提升全社会数字技能水平,消除“数字鸿沟”,数字经济的就业水平才能“水涨船高”。应创新数字经济人才培养培训方式,建设终身学习数字化平台体系,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数字人才培养培训,让数字经济拥有“源头活水”,让扩大就业与提升数字经济发展质量相辅相成。还应根据数字经济的特点,不断完善政策法律体系,从制度建设上解决就业者的后顾之忧,让这“一股暖流”盘活数字经济就业的“一池春水”,打开就业“新天地”。(袁 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