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闯出绿色新天地

 【百城百县百企调研行

光明日报记者 严圣禾 党文婷

在碧波浩渺的伶仃洋上,港珠澳大桥让天堑变通途,向世界昭示着“中国制造”的力量;而等候在大桥终点带领旅客畅游澳门的比亚迪纯电动巴士,同样在用实力擦亮“中国制造”的名片。

从创立之初仅有20多人的小工厂,到如今产品遍布全球6大洲,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城市,比亚迪随改革开放而生,伴改革大潮而长,已经成长为中国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军型民族企业,奋力书写着改革开放进程中先进制造业领域宏伟而精彩的中国故事。

1995年,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深圳正春潮涌动,吸引了许多有梦想和抱负的年轻人。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工作的王传福也毅然辞职来到深圳。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深圳、就没有比亚迪”。比亚迪公司创始人王传福认为,改革开放带来了市场化的经济,也带来了公平的市场竞争舞台,而竞争带来的则是强大的推动力,推动着企业不断创新。

“深圳就是因为这种竞争才有创新。市场的主体是公平的、公正的,让各路精英、各路群体进来充分竞争、充分创新,这就是市场经济的精髓。”王传福说。

从一开始的手机电池,到涵盖原材料、研发、设计、制造、应用以及回收的全产业链布局,到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多个领域的自主研发,再到新型固态电池这一前沿技术布局,比亚迪在20多年间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在电子、汽车、新能源和轨道交通等多个领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15年至2017年,比亚迪已连续3年斩获全球新能源汽车年度销量冠军,并在今年1到6月仍保持全球第一。

不久前,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布了一份由40个国家的学者联合完成的《IPCC全球升温1.5℃特别报告》,意在警示全球升温范围必须控制在1.5℃以内。日益严峻的大气污染和气候问题严重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发展新能源成为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共识。

然而,早在十多年前,电动车还尚未进入大众视野之时,比亚迪却通过对电池成本趋势的论证和预测,意识到能源革命这一未来方向,利用自身电池制造、电机电控的核心技术优势,果断回应了这一时代需求做出战略决策,主动将赛道转换到了新能源领域,创造出新势能。

2008年,比亚迪推出了全球首款量产的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并在此后全面布局了包括私家车、城市公交、出租车、城市建筑物流、环卫车、仓储、机场、港口专用车在内的绿色交通体系。2016年,比亚迪推出历时5年、投入50亿元、由1000多人的研发团队打造的100%自主知识产权跨座式单轨——云轨。

在深圳这座最早推广应用纯电动公交车及出租车的城市,近年来空气质量不断提升,2017年深圳PM2.5年均浓度为每立方米28微克,是全国空气质量最好的十大城市之一,“深圳蓝”已成为每个深圳人心中的骄傲。

在英国,截至7月,比亚迪已占据英国纯电动大巴市场5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伦敦,这一数值更是超过80%。8月23日,伦敦再次下单37台双层大巴,成为比亚迪的回头客。“区别于其他厂商,比亚迪围绕电池来造大巴,这一品质保证是我们很看重的。”伦敦前交通局长莱昂·丹尼尔斯说。

如今,在荷兰、丹麦、日本、土耳其、巴西、澳大利亚、新加坡、泰国、韩国、挪威等国家的城市街头,都能看到比亚迪电动大巴的踪影。

瞄准未来,比亚迪抓住了行业洗牌的机遇,不仅用技术实力让足迹遍布全球,也让人们对新能源未来充满信心——在2017年的世界大巴展会上(Bus world),不同于几年前的不以为然,几乎所有大巴厂商都展出了电动大巴;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车电动化速度明显加快,比亚迪的销售量比去年增长超过1倍。

“企业要在解决社会问题和创造社会价值的过程中发展自己,而比亚迪的梦想则是产业报国。”王传福说,“我们希望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帮助中国的城市化健康发展,真正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光明日报》( 2018年11月12日 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