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铁一季度高产,去产能面临新考验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郭丁源

    国家统计局日前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1~3月粗钢产量2.31亿吨,同比增长9.9%,创下近年来一季度产量新高。尤为值得关注的是,一季度往往是全年的低点,今年一季度日均粗钢产量256.7万吨,而2018年全年的日均粗钢产量才为254万吨。随着更多的信息披露,过去的一个季度,钢材价格远低于去年同期水平,同时大宗原燃料煤炭和矿石价格大幅上扬,产品成本处于阶段性高位,钢企利润正在迅速收窄。这也意味着,钢铁产能过剩的苗头重现,如何正确应对这样的市场行情?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巡视员吕桂新就此情况表示,部分地区和企业投资钢铁行业的意愿增强,产能扩张冲动明显,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时有发生。“今年,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禁违法违规新增钢铁产能。各地要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进一步加强产能置换审核把关和监督落实,确保产能置换和严禁新增产能既定政策执行到位。”

新钢铁产能过剩趋势冒头?

    一季度产量同比创下新高的同时,国内钢企业绩却在纷纷“报忧”。据统计,截至目前,鞍钢股份、华菱钢铁、柳钢股份、韶钢松山、太钢不锈5家钢铁上市公司已发布了2019年度一季度业绩预告,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均呈下滑态势,除华菱钢铁下降25.68%~32.20%之外,其余4家均下降70%左右。各家企业在业绩报告中均提到市场为主要因素。
    “中国钢铁行业新一轮的产能过剩正在到来。”钢之家钢铁网董事长吴文章表示,随着之前一轮包括“地条钢”在内的无效产能去掉之后,新的一批产能正在涌入。具体来说,产能增加的分为几块:一是调整产业局部造成的产能增加,比如内部产能向沿海调整等;二是搬迁重建,如果按照国家规定严控新增产能的话,这部分是不应该新增产能的,但往往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被地方政府、企业放大;三是“地条钢”,这些企业之前可能已经申报了电炉炼钢的产能,导致有一部分已经转化为合规的电炉炼钢了。基于上述因素,他认为,“这样就导致钢铁产能等于进行了一轮新建,预计在2~3年内,新增的炼钢产能会达到2亿吨以上,这样就造成了新一轮的产能过剩。”
    这样的观点并不是一家之言。钢铁行业资深分析师徐向春表示:“压缩过剩产能目标任务完成后,一些产能置换的项目开始投产。同时,前几年经营困难的企业通过重组恢复生产。因此,产能开始出现一定的扩张。”他认为,钢铁产能过剩的风险重新开始加大。
    在近期举行的“2019(第十届)中国钢铁发展论坛”上,多位行业专家提出,虽然去产能成果显著,但产能扩张、产能置换、地条钢“死灰复燃”问题频出,随着后续合规产能的持续释放及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现有脆弱的供需平衡态势有可能被再次打破。因为,下游行业压力迟早会反作用到钢铁行业,钢铁行业难以长期保持高速发展。
    
扩产冲动明显巩固成果难度加大

    全联冶金商会会长张志祥表示,中国钢铁工业由数量型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产量已经由供应数量的不足转向品种结构性矛盾,钢铁产品的需求进入了饱和期。
    张志祥提出,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在供求关系的动态平衡的条件下,由于技术装备和工艺水平的提高,生产能力会随之提高,加上新建产能释放,如果行业自律不足,产量过剩会随时出现。他认为,2019年钢铁产量超过2018年的水平是大概率事件,这也意味着由基本平衡向供过于求转化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产量逐年增加的这3年,行业利润也在日益可观。2018年,钢企的吨钢利润一度突破千元大关。中钢协人士透露:“在企业尚有利润面前,谁也不愿意激流勇退做贡献者。”
    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今年1~2月,钢铁行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5%,生铁、粗钢、钢材分别同比增长9.8%、9.2%和10.7%,销售收入同比增长6%(与国内的高增长相比,全球粗钢产量增幅仅3.9%)。前两月,钢厂效益下降38%,销售利润率由去年的平均6.9%下降到现在的3.5%,企业亏损面增加10个百分点,有近1/4的企业亏损。一方面是钢产量快速增加,另一方面是原材料矿价的提升。李新创说,钢材低价位与矿价上挺造成今年钢企效益骤降。
    在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召开的一季度部分钢铁企业经济运行座谈会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党委书记兼秘书长刘振江指出,受利益驱动,“地条钢”死灰复燃、产能变相增长、合规产能释放过快的冲动确实很大。“如果需求的增长速度不及供给,产量的惯性增长和利益驱动的增长将加剧供求矛盾。”
    “在高额利润驱动下,部分地区和企业投资钢铁行业意愿非常强烈,产能扩张冲动明显,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时有发生。”吕桂新认为,随着后续合规产能的持续释放及产能利用率不断提高,现有脆弱的供需平衡态势有可能被再次打破。
    2018年,我国粗钢产量9.28亿吨,创历史新高。严禁新增产能已经成为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果巩固的关键。

推进结构优化调整需攻坚克难

    “巩固去产能成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关键。”吕桂新表示,要由全国性总量压减重点转向结构性优化调整。今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等部委将继续督促未完成“十三五”去产能目标任务的省份加大工作力度,把处置“僵尸企业”作为去产能的重要抓手,加快实施整体退出、关停出清,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进一步研究强化环保、土地、能源、水资源等要素的约束作用,促进京津冀等环境敏感地区钢铁产能向外转移,降低区域钢铁总量,优化空间布局结构。持续推进京津冀等重点区域钢铁工业结构调整,明确能源消耗总量、污染物排放总量随钢铁产能跨地区转移的具体要求。鼓励高炉-转炉长流程企业转型为电炉短流程企业,重点在有环境容量,有市场需求,有废钢资源,钢铁产能相对不足的地区有序引导电炉短流程炼钢发展,最终形成合理的钢铁长、短流程布局结构。
    据悉,钢铁产业转型升级难度大,推进结构优化调整需攻坚克难。京津冀及周边与长三角等地的钢铁产能过度集中,高炉-转炉长流程占比过重。以京津冀地区为例,基于全国2.2%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25%的粗钢产量,高炉-转炉长流程占比约为98%。单位面积污染排放和能源消耗总量大的问题十分突出,加之地方政府倾向于在省内甚至市县范围内对钢铁企业进行简单化异地搬迁,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钢铁产能总量和地区环境容量之间的矛盾。
    吕桂新表示,违法违规建设问题时有发生,存在假借铸造、铁合金或循环经济名义生产钢铁产品,试图将停建冶炼项目恢复建设,违规新上电炉钢等违法违规建设问题。“地条钢”死灰复燃的行为更加隐蔽,仍有个别企业铤而走险。此外,还有不严格执行产能置换政策的问题。“今年,有关部门将继续加大工作力度,严禁违法违规新增钢铁产能。”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获悉,今年部际联席会议将对钢铁产能违法违规行为易发高发的重点省份,组织开展一次巩固化解过剩产能成果抽查,继续利用卫星遥感、电力监测、举报平台等手段,对钢铁产能违法违规行为保持露头就打的高压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