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中国企业管理30年发展综述(3)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管理点评:此阶段的中国企业,已经明显分为国际化企业、准国际化企业和国内企业三大群体,其中国际化企业和部分准国际化企业一般都是国内本行业领导者。其管理水平基本与西方跨国公司保持同步,例如,华为在集成产品开发( IPD )、集成供应链( ISC)、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质量控制等诸多方面,与 Hay Group 、PWC 、FhG 等公司展开了深入合作。而在部分准国际企业和国内企业当中,相当一部分还在学习借鉴行业领导企业以及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学习的途径有三种,第一种途径是引入高层职业经理人或经理人团队带来新的管理模式,这一方式在2001-2003年前后达到高峰,如1999年微软的吴仕宏空降到TCL,2001年美国玛氏的阎爱杰空降到郎酒集团,SAP的黄骁俭空降到金蝶软件等。第二种途径是引入西方最新管理思想、理论和方法,如杰克·韦尔奇的《谁说大象不能跳舞》、特劳特的定位理论,摩托罗拉的6西格玛管理,以及平衡记分卡等工具在中国大陆一度热捧。第三种途径就是探索本土企业自己的管理模式,如其间流行的C管理模式、G管理模式等。这类企业的管理水平距离行业内跨国公司还有一定差距。

第五阶段:2005迄今,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为导向的企业管理阶段

背景环境:2005年10月全国人大修订通过新《公司法》,2006年1月1日起执行。新公司法特别强调公司的运作不仅关系到股东、职工等内部关系人的利益,也对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公共利益发挥重要的影响。2006年深交所发布《上市公司社会责任指引》。2008年国资委第一号文件发布《关于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指出央企的社会责任应包括依法经营、提高产品质量和服务水平等八个方面,敦促中央企业履行社会责任。2006年,国内企业纷纷发布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者可持续发展报告。西方国家开始以企业通过社会责任标准认证作为条件提高中国企业进入门槛。

管理动力:一是中国企业出口受限的压力;二是企业纯粹商业宣传手段边际效益递减的压力;三是消费者社会意识觉醒的压力;四是政府政策引导;五是外资企业的示范效应;六是企业战略发展的需要。

焦点行业:电力、石油、化工、钢铁、通讯、乳业、汽车、金融等行业

流行词汇:公关第一,广告第二;蓝海战略;长尾理论;责任竞争力

管理内容:在企业原有管理体系中,融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思想和工具;在运营管理方面,引入环保节能管理;在营销管理方面,引入消费者保护管理,强化公关和公益形象管理;在产品组合管理中,挖掘长尾产品的市场价值;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引入员工人权保护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引入利益相关者沟通管理;在创新管理中,寻找或开创无人竞争的、全新的市场空间和全新的商机,在红海当中拓展现有产业的边界,开发出还没有被开发的蓝海,形成没有人竞争的全新市场;在战略管理方面,引入企业公民行为管理。

典型企业:分众的蓝海战略管理模式(2005);国家电网社会责任管理模型(2006);浙江广厦集团企业公民管理模式(2006)、蒙牛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公益营销管理模式(2006)等。

管理点评:在加入WTO后,中国企业对国际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国际规则对其限制也必然增多。许多国家以中国企业获得国际社会责任标准体系认证作为允许其产品进入本国市场的先决条件。企业社会责任形象也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在此情况下,中国的出口导向型企业和上市公司首先引入全面社会责任管理理念,并开始逐步实施。尽管很多企业根据国家或者社会要求公布了社会责任报告,但这些往往都是表面上的做法,社会责任的实施也还只是“始于报告且终于报告”,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全面社会责任管理还是只是刚刚起步,中国企业还有很长的路需要走。

在30年的中国企业管理发展历程中,另外还有三条主线不容忽视,第一条主线是1977从美国、日本引入的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与方法,1978年北京内燃机总厂建立中国第一个QC小组。30年来TQM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政府行政指令、宣传倡导、评奖认证几个阶段,到了90年代后期,一些企业寻求“捷径”用重金“买”一纸ISO9000的证书,使TQM的实际效果大折扣。

第二条主线是信息化管理,1978年,沈阳鼓风机厂、杭州齿轮机厂、南京汽轮机厂作为三家试点单位分别引进了美国IBM、西德的西门子计算机管理系统。随后CIMS、MRPII、SSA、四班、Qad、SAP、ERP等信息管理工具纷纷进入企业管理实践当中。但由于种种原因,中国企业直接引进国外成熟的信息管理系统成功的不多,倒是自己开发的信息管理系统较为实用。

第三条主线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在新形势下的重新解读。这条主线很大程度上只是一种理念的辨析。例如,从80年代初的《孙子兵法与商战》、《三十六计与商战》,到90年代中期三株、红桃K、巨人学毛选做市场和管理,再到21世纪初《水煮三国》、《中国式管理》等图书的热捧,反映了中国企业家对本土管理的思考。

这三条主线带给我们一个共同的启示就是,中国企业的管理,不是来自对国外管理模式的简单的粘贴复制,不是来自对国外管理工具的直接套用,而是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定向吸收借鉴国外管理思想、理论和实践中对自己有启发、有帮助的那部分内容。这虽容易理解,但难以操作,其中受挫案例众多,值得我们警醒。

1978年12月22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的《人民日报》社论这样写道:“……重新学习,学什么?……要抓三个方面的学习。一个是学习经济理论,……。一个是学习科学技术,……。还有一个是学习管理,……。每个共产党员,都应当象过去战争时期学打仗那样,学经济,学技术,学管理。企业管理要从实践中学,从书本中学,还要从自己和人家的经验教训中学。任何人的有用的东西都要注意研究和吸收。……并且结合我国的实践情况,得出自己的科学结论,把学习和独创结合起来。……”

面对已经到来的二十一世纪,面对千差万别的国际市场,瞬息万变的市场形势,强手如林的国际对手,重新温习上述一段话,把其中的“共产党员”换成“企业管理者”,恰恰能够指导中国企业未来30年的管理工作。这,就是回顾中国企业管理30年的最大收获……

戎一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