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军事 • 正文

国防尖端武器背后的技术能手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大国技工甘当“螺丝钉”
  国防尖端武器背后的技术能手

开栏的话

  我们即将迎来新中国70周年华诞。回望过去两万五千多个日夜,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坚守共同的理想信念,披荆斩棘、风雨兼程,一代代接力奋斗,把一个一穷二白、百废待兴的落后中国,建设成为生机勃勃、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东方大国。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抚今追昔,我们向所有为中华民族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而不惜流血流汗、付出奉献的奋斗者们致敬!

 

  从今天起,本报将开设专栏,记录传播那些书写、铭刻在新中国大地上的爱国情怀和奋斗故事,让宝贵的民族精神代代相传。

  -------------------------

  这是一种低调的存在。

  在过去十多年间,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机械制造工艺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物院六所”)数百名技术人员中,产生了22名“全国技术能手”。

  “全国技术能手”是授予技术工人的国家级荣誉。在一些大城市的人才落户政策中,他们和两院院士享受同等待遇。甚至有沿海城市出台引进政策,一位“全国技术能手”来落户,可给予200万元补贴。

  而在中物院六所,一代代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一到车间,荣誉的光芒便销声匿迹。只有从他们手中诞生的零件,才可以看出比荣誉更耀眼的才干——那些精密到微米级的零件,将成为中国国防尖端武器装备的一部分。

  为国家干事的“诱惑”

  低调是中物院的传统。

  创建于1958年的中物院是我国核武器研制生产单位,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先后在这里诞生。而直到1999年,在“两弹”诞生30多年后,王淦昌、彭桓武、郭永怀、邓稼先、于敏等科学家才正式以“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的身份走进公众视野。

  那一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当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老科学家们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时候,陈行行10岁。过了12年,他也走进这个神秘单位。

  入职之前,这位山东技师学院的毕业生先后在多家企业实习或工作过。在山东章丘的一家食品机械企业,毕业不到半年的陈行行已成长为老板离不开的技术骨干。薪水和管财务的老板娘一样高,他很快被提拔为机械加工车间副主任。

  不过,在2010年第四届全国数控大赛赛场上,中物院六所招聘人员的出现改变了这个年轻人的职业路径。

  从中物院的一纸介绍里,他隐约觉得那个地方有更大空间,值得挑战。

  “为国家干事,干国防军工,对一个男孩子来说,感觉不一样。”陈行行相信,这个出产大国重器的地方,代表着“国家最先进的技术水平”。如果在原企业,自己恐怕很难再有大的突破了。

  进入中物院8年来,陈行行的确攀上技术水平的新高度。2014年,他在第六届全国数控技能大赛决赛中获得职工组加工中心(四轴)第一名,随后被评为“全国技术能手”。

  2015年,他荣获“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称号。不久前,他被央视评为“大国工匠年度人物”,是10位年度人物中最年轻的一位。

  都是高手在切磋

  一个研究所有22名“全国技术能手”,拥有技师、高级技师资格的技能人员100多人,技能高手的“富集”程度令同行羡慕。

  更何况,那些年轻的“全国技术能手”承认,虽然老师傅们没有拿到“全国技术能手”的称号,但在产品线上他们水平更高。

  “都是高手在切磋,这是六所的氛围。”现任中物院六所技术负责人的夏志辉说。如果要比拼手艺,有人用“国乒”来形容这里竞争的激烈程度。

  资历、关系在这个竞技场里都不管用。近两年杀出重围、获评“全国技术能手”的大都是90后。而因为严格的考核,有年轻人不堪压力而离职。

  中物院六所的年轻人都知道一个叫“135”的考核周期,即入职1年、3年、5年时所里要进行考核。陕西人郭康康原本以为四川风景好、有好吃的,上班了可以好好享受一下,没想到考核、比赛让他几乎没有松懈的时间。

  刚进所的时候,郭康康听过陈行行等“大咖”的报告,他惊讶于这些工作没几年的年轻人也有这么多机会。这让他相信,“只要练好技能,我也可以和他们一样。”

  夏志辉特别强调这种“竞争氛围”,他告诫年轻人,“要得到机会,必须靠竞争”。

  陈行行现在承担两个高技能人才工作站的领办任务,这对他来说就不是“一个人开好一台设备”那么简单了。这个原来只钻研技术的人,必须学会人员沟通、团队管理等。

  而这样的高技能人才工作站,所里还有7个。他们都是陈行行团队的竞争者。

  徒弟成了师傅的教练

  随着年轻技术能手的涌现,在中物院六所,资历的格局被彻底颠覆。

  成为“全国技术能手”后,27岁的郭康康现在是高级技师了,这是技能领域的最高职称。而他的师傅现在还是技师。

  但这并不影响郭康康对师傅的敬重。他说,处在产品加工的岗位,经验非常重要,只有多干才能多积累。跟师傅在一起,他体会到,“你了解得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懂得越少”。

  他举例说,有些薄壁类产品容易变形,要想精准把控尺寸,还需要熟悉材料性能,预估细微变化,而老师傅们在这方面经验丰富。

  1996年出生的杨建入职后,车间指定1984年出生的陈新旭当他的师父。而在一次手工焊接的比赛中,杨建却反过来成了陈新旭的教练。陈新旭说,在手工焊方面,杨建确实技高一筹。

  在603车间,杨建的焊接作品被摆在玻璃柜里,被当作范本展示。指着一条条精美的焊接纹路,陈新旭不停感慨:“你看,非常漂亮!”

  2017年年底,在一项感应腔大型试验装置焊接任务中,师徒俩紧密配合,交叉采用手工氩弧焊和机器人自动焊接,仅用两个月时间就完成了估算需要4个月才能完成的任务,这在六所传为佳话。

  六所人事教育处副处长李正荣甚至鼓励一种“侵入式”的竞争,打破技术人员和技能人员、白领和蓝领的边界。按照最新的改革思路,六所要求技能人员不仅仅是一个操作手,要不断挑战更具技术含量的工作,在一定程度上“侵入”技术人员的“地盘”,“给高学历的技术人员压力”。

  “我们站在国防科技最前沿,要给国家作出高水平的贡献才行。”李正荣说。

  “找一批好苗子,来接手我们的事业”

  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国家陆续为中物院配备新式装置、设备。在六所,现代化的数控机床陆续开进车间。中物院六所的领导班子达成共识:时代变了,六所需要接受过现代职业教育的年轻人来继承所里的事业。

  每年,中物院六所人事教育处的工作人员会像“猎头”一样出现在各个国赛现场,所里需要什么工种的技能人员,他们就参加什么类型的国赛。“找一批好苗子,来接手我们的事业。”

  从赛场挖人的同时,六所也把年轻的技能人员送往赛场。“再忙也要派年轻人去参加培训、比赛。”六所技术负责人夏志辉说,这是六所技能人才超前布局的一种手段。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