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悬疑片《调音师》正在各大影院上映。影片中,假装盲人的钢琴家凭借高超的音乐才华和惹人同情的“悲惨身世”在酒吧中谋得差事。他还得到了一位曾经颇红的电影明星的赏识,被邀请到其家中进行一场私人音乐会,却意外撞见了一桩谋杀——女主人伙同情夫杀死了电影明星,并将其尸体装在行李箱里。钢琴家只能假装什么都没有看见,继续演奏。在此之前,电影中的音乐印度风情十足,但在犯罪场景中,音乐却突然变成了西方古典乐风格的钢琴独奏。在印度BollySpice网站的一篇乐评中,作者称这段专为电影创作的音乐,具有肖邦练习曲的风格。电影第二幕谋杀场景时,电梯门一打开,“盲人”钢琴家又亲眼目睹女主人将对门老太太抛下窗,而背景音乐则是“如命运在敲门”的《贝多芬第五交响曲》。
“盲人”钢琴家被邀请到电影明星家中进行一场私人音乐会,却意外撞见了一桩谋杀如果关注电影电视当中的背景音乐,就会发现,西方古典音乐经常被用作犯罪时刻的背景音乐。这种把古典音乐用作“罪恶之声”的做法或许可以追溯到库布里克的电影《发条橙》(1971)。影片当中那个无恶不作的少年艾利克斯家道殷实,但是他却时常伴随着普塞尔、罗西尼的音乐飞车逆行、殴打流浪汉、入室抢劫,尤其喜爱一边听着贝多芬的交响曲一边奸淫女性。
在犯下杀人罪被捕入狱以后,艾利克斯成为了“厌恶疗法”的试验品,在注射了某种药物以后,医生让艾利克斯目不转睛地盯着各种色情、暴力的影片,其中也包括纳粹德国的影像资料,同时还伴随着他最喜爱的贝多芬第九交响曲。这种疗法使得原来让艾利克斯感到快乐的古典音乐成为了痛苦的来源。
库布里克或许并非第一位将古典乐和暴力犯罪结合的导演,但从电影《发条橙》开始,古典音乐的这一用途才真正被大众发现。此后,以古典音乐为背景音乐的血腥场景、热爱古典音乐的反派角色都成为了电影当中的的常见套路。
《发条橙》中,主角艾利克斯家道殷实,品味高雅,却是一个恶棍古典音乐为何成为罪恶之声?从历史上看,纳粹推崇德奥系古典音乐,使得这两者产生了紧密的联想关系,这种关联反映在很多战争电影当中。从库布里克的《发条橙》开始,古典音乐被带到战争和大屠杀以外,成为个人行凶的背景。如今,古典音乐作为一种阶级符号,也能够激发公众对于精英犯罪的想象。不过,在通俗音乐和更多听觉娱乐的包围之下,古典音乐的阵地不断在萎缩,经典的音乐段落被剥离了原本的上下文,被切割为片段,成为消费社会中被电影生产者、广告商随取随用的“罐头产品”。
历史渊源:音乐不能让社会变得更道德就像艾利克斯体验到的那样,在20世纪中叶,德奥音乐和纳粹的关系匪浅。希特勒本人尤其喜爱大气磅礴的长篇巨制,他最爱的三位作曲家是贝多芬、布鲁克纳和瓦格纳,其中,又对具有反犹倾向的作曲家理查德·瓦格纳最为推崇备至。“我一听到瓦格纳的音乐,就想要入侵波兰。”伍迪·艾伦曾经这样说。科波拉导演、马龙·白兰度主演的越战题材电影《现代启示录》(1979)中,美军轰炸机在空中对着越南土地狂轰滥炸,火光迸射、血肉横飞,德国作曲家瓦格纳的《女武神》恢弘的旋律响彻云霄。“女武神”在天上飞翔,试图“拯救”世界,极具震撼力和美感。与此同时,陆地上慌乱逃跑的普通北越人显得如此微不足道。
《现代启示录》剧照“希特勒喜爱好的音乐,很多纳粹党的高层官员都是有文化及世故的人,但它(音乐)未见得对他们或其他人有更好的影响。” 库布里克谈及如何选择《发条橙》配乐时曾说,“我想指出,认为文化能够让社会变得更道德的想法是错误的。”
想必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非常认可这一观点。在《辛德勒的名单》(1993)当中,他设置了这样的场景:德国士兵在搜捕和追杀不愿意去集中营的犹太人,把藏在地板下、衣柜里、钢琴里的犹太人一一揪出来枪决。这时候,一位德国军官看见了钢琴,在枪声、火光和叫喊声之中,他坐下来事不关己地娴熟弹奏巴赫《a小调前奏曲》(选自第二套《英国组曲》)。两位德国士兵则在一边讨论,这究竟是巴赫还是莫扎特?在音乐的伴奏之下,犹太人一一被枪决,尸体横陈在街道上。人性的双重属性暴露无遗:你可以一边欣赏美,一边屠杀同类,美和道德并不关联。
《辛德勒的名单》剧照虽然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电影当中,纳粹的出现都伴随着德奥古典音乐,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应当把巴赫、瓦格纳等音乐家的作品和这些暴行联系起来。指挥家克里斯蒂安·蒂勒曼在《我的瓦格纳人生》一书中指出,如果我们执意这样做,那么我们讨论的就不是艺术而是宣传。他指出,纳粹时期帝国广播电台在特别通告之前播放的“军乐”和李斯特《前奏曲》的原声旋律一致,但是,一百五十支管乐同时不停地用最强的力度演奏,和作曲家创作的音乐没有任何关系。
李斯特或者瓦格纳都无法为后来纳粹对音乐的滥用负责。与此同时,并非所有的战争和大屠杀电影当中,古典音乐都伴随着邪恶。罗曼·波兰斯基的电影《钢琴家》(2002)就展现出了人性一面。电影中,波兰的犹太钢琴家为了躲避搜捕,藏匿于阁楼之中,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名德国军官。蓬头垢面、瘦骨嶙峋的钢琴家演奏了《肖邦第一叙事曲》,令德国军官萌发了恻隐之心,他暗暗帮助钢琴家,直到最终波兰解放。不少人说,这部电影说明音乐能够起到感化作用。可是归根结底,或许,音乐与任何道德或者意识形态本无关联,正像德国艺术史家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中所说的:“音乐的最高超最纯粹的形式离实际生活很远。它没有实际或伦理的意义,也没有别的什么社会的意义,只是一种既不能增也不能减的审美的、音乐的意义。”
阶级符号:精英人士的犯罪BGM?《发条橙》中,古典音乐不仅用于纳粹的战争和大屠杀场景,它也成为个人的歇斯底里的罪恶的背景。不过,现实生活中,犯罪分子似乎并不爱听古典音乐。实际上,在《汉堡王门前的巴赫》一文中,作者Theodore Gioia提到,在公共场所播放古典音乐甚至可以降低犯罪率,把罪犯赶跑。早在1985年,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省一家7-11尝试在店外一直播放莫扎特的音乐,周围的小混混都被赶走了。2003年,伦敦地铁也在治安非常糟糕的Elm Park站播放古典音乐,该站的抢劫案件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一举措随后被各大企业和公共机关效仿。
《神探夏洛克》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