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昆明新闻路图书市场部分商户搬离引发关注 有人怀念、有人吐槽 或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没有当当、亚马逊的年代 它是昆明人精神的聚集地

新闻路图书市场,很明显,是众多书店的聚合。怎么说呢,第一次来到这里,给小铁感觉像是见到了港剧里的信合大厦,杂乱的小书店们蜂巢似的聚集在一栋大厦,各自为营固守着自己的小小一方天地。走近发现,建筑书店、出版社专营书店、漫画书店、教辅书店、台版书明星书籍专卖……可以说,混杂交错,价格也多有折扣。小铁相信,只要你有足够的耐心仔细逛,淘到钟爱的那一本应该不是什么问题……

一只鸟在空中飞过,一滴泪在眼里闪躲,一个人在呼吸中穿梭,一分钱就把肚皮撑破…… 落款,1992年8月。这是小铁在豆瓣上“虎良灿的小站”里看到的东西,《爱情杀手》《一万年以后》《亲爱的朋友刘建东》……全是虎良灿在青葱岁月里写的诗、谱的歌。不用想象,这是一个典型的文人。而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对于昆明老虎文化机构创始人虎良灿这一代人而言,则是“昆明人精神的聚集地”。

“在没有亚马逊没有当当的年代,它曾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虎良灿说,那个时候,他每周都会去一趟新闻路图书批发市场,“一定要去买两本书带着回去,心里才踏实。”“书籍很多,面广、类型广,甚至一些很小众的图书都能找到。”虎良灿说起当时买书的情形时难掩兴奋之情,最关键的是7—8折就能买到,比起书店要便宜不少,“还能买到很好的杂志,报刊亭没有的都能在这里找到。”后来,虎良灿在云南电视台做《读书》栏目,“每周一期,介绍书籍和书籍相关的各种。”这样的机缘使得虎良灿和书店以及出版社有了很多联系,也让他的藏书量增多了起来。如今,昆明老虎文化机构也在做书,专门有一个叫“老虎图书”的公众号,每个星期都会推荐书籍以及昆明独立书店一些书籍的上新情况。除了工作,虎良灿业余时间也和书打交道,“不管是什么时候,都是和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上个星期,虎良灿又到新闻路图书市场走了一趟,“原来常去买书的店铺,好多都不见了,有些萧条。”他说,其实感觉挺惋惜的,毕竟这里有着自己淘书的种种经历,但这样的搬迁也是一种必然……

昆明新闻路图书市场部分商户搬离引发关注 有人怀念、有人吐槽 或

新闻路图书市场曾是很多人买书的必去之处

变迁

“人挪活,树挪死” 书店应该到底改进和升华

聚集在此的书摊们渐渐起了规模,久而久之便成为一个大型的图书批发市场,云南霖昌书社便在这里已经走过了13个春秋。能在一个图书市场将一个实体书店做到13年之久,保持选书的过硬品质一直詹霖坚持不变的理念。“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何陋之有?”,相反,即便是个豪华之所,如果里面的书都是些粗制滥造的废纸,无疑是花瓶一个。因为书店的灵魂根本不是别的东西,而是书。

就像虎良灿所言,搬迁的确是一种必然。300年前,书作为知识或者信息的主要载体,作为人类精神食粮的主要形式出现,书店销售书作为主要营业收入这种模式。300年后的今天,大部分仍然靠这种模式运营的书店举步维艰可以说是历史的必然。上个月16日,云南霖昌书社搬进了云纺图书文化市场,“俗话说,‘人挪活,树挪死’,我只是换个环境换种心态继续做书。”对于詹霖来说,选择搬迁到云纺,一方面是看重云纺比较浓厚的商业氛围,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自己喜欢研究昆明历史,民国时期就已经存在的云纺确实是个有情怀的地方。“我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着重选择云南历史方面的书进行经营。”

下一步,詹霖将借助市场管理方提供的场地,举办一些与昆明历史相关的读书交流会或者讲座。显然,以新闻路市场的环境和条件,这些都是办不到的。而一家主要经营乐谱的书店店主更是直接道出了自己搬迁的原因,“我们主要经营艺术方面的书籍,但市场本身就缺少文艺气息,整体也没有良好规划,从外面看就像一个昏暗的旧货市场。搬迁是想给爱书人打造一个更好的读书、选书氛围。”詹霖还提到,读者到云纺图书文化市场购书也可以更方便快捷地选择文化用品。“以前,一些批发商都是先到云坊批发文化用品再到新闻路批发书籍,现在完全就省去了中间的周折。”

看书的核心是一种知识的获取和传递,对于纸质书和书店,我们都有一种难舍情结。图书市场已经开始“搬迁”,那很多书店会不会消亡?“书店应该得到改进和升华”,詹霖说,如果一家书店能让他的顾客有归宿感,能在一个领域做到精深和极致,那它在这个领域就有附加价值也就能够得到凸显。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真正的小而美的书店,霖昌书社就在做着这样的努力。

昆明新闻路图书市场部分商户搬离引发关注 有人怀念、有人吐槽 或

孩子们也喜欢到这里看书买书

现状

逛老市场已成习惯 但软硬件不完善、缺乏氛围

考究起来,新闻路图书市场形成应该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在此之前,都还存在于松散型和各自为战的批发格局。关于这一点,昆明作家协会成员赵克新感受极为强烈,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他在一家青年杂志社做编辑记者,“那时,书刊较少,零售也十分兴旺。出版社,杂志社、报社之间没什么竞争压力,市场各分天下,相安无关。”到了九十年代初,各大城市图书批发市场渐渐成熟,出版业也在朦胧中苏醒。

“而到了如今,无论线上线下,图书市场都十分艰难。”赵克新从1990年开始接触图书行业,他在《谁动了图书阅读的奶酪》中写道,“随着社会职业、财富、生活的细化,人们的图书阅读也随之细化、专业、实用。要让更多的人们重新回到图书阅读的队伍里来,作为作者、出版人、发行人,就必须制作更适合现代人所喜欢阅读的书刊。否则,图书阅读的奶酪,将会被其它行业渐渐地吃掉。”

小铁来到新闻路图书市场的时候是周末,但人却不是很多,确有几分萧条。 “十多年前,我就在这里淘书了。但这么多年过去,感觉它就没怎么变过。现在都拆了那么多,有点像个旧货市场。”正在逛市场的李先生惋惜地说。“因最近市场铺面调整以及个别商户租赁期满,出现商户搬离市场的现象,这属于正常市场运营范围内的调整,并不影响市场商户的正常经营和销售。”小铁注意到,在图书批发市场户外液晶显示屏上,打出了这样的信息。

市场管理方工作人员告诉小铁,新闻路图书市场自2002年从老市场搬迁到新闻路至今,目前有包括新知、春晓在内的80多家商户。市场负责人称,“现在搬离的只是少数商家,是和我们经营理念不匹配的商家。”现在,市场在维持原有销售模式情况下,正计划逐步对市场内的硬件和软件设施进行提升,“少数商家搬离并不影响市场正常经营。”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