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财经 • 正文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2)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关于杨贵妃所食荔枝究竟产于何地,历来众说纷纭,争论的交点在于荔枝品质的优劣。其实,白居易的《荔枝图序》说得明白:荔枝采摘之后,一日色变,二日香変,三日味变,杨贵妃之所以舍远求近,图的就是新鲜。何况,涪州所产“玉真子”荔枝并不一定比别处的差,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载:“妃子园在(涪)州之西,去城十五里,荔枝百余株,颗肥肉肥,唐杨妃所喜。”杨贵妃对涪州荔枝情有独钟,也就不足为怪了。

  由涪州至长安,千里迢迢。新采荔枝,用竹筒封存,负责运送荔枝的驿使三十里一换人,六十里一换马,快马加鞭,七天七夜送达长安。为保证速度,驿使手执铜铃,“未至时先振铃”,躲闪不及者虽被马踏死也不予追究,致使百姓“闻铃而色变”。蜀道多艰险,紧鞭急蹄,颠坑扑谷,故而“人马多毙于路,百姓苦之”。杜牧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以及苏轼的“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即是当时“荔枝驿”“荔枝道”的真实写照。史载:“涪人惩荔枝之害,芟夷不遗种。”亦可见涪陵先民的家国大义。

  一条大路通长安。荔枝古道以涪陵荔枝园为起点,经现在的重庆市长寿区、垫江县、梁平区,四川省大竹县、达州市、平昌县、万源市、通江县,陕西省的镇巴县、西乡县等10余区县市,最后到达西安,全程1000余公里,是唐代最繁华的驿道。荔枝道的兴起,固然是因于封建王朝的骄奢淫逸,但客观上也促进了川陕间的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1000多年来,一直繁盛不衰,成为了中国西部古代交通要道。

  如今,荔枝古道已被高速、高铁和空中航线取代。涪陵长江沿岸遍种荔枝,群众以此增收致富。丰收时节,百姓“破颜”,若东坡先生故地重游,说不定会喜形于色,由衷地来上一段《荔枝新叹》呢! 文/杨爱平 图/聂焱

  816地下核工程 三线建设的丰碑

  从涪陵溯乌江上行20公里,是千里乌江第一镇——白涛镇。白涛镇乌江边上的金子山,峰峦叠翠,景色宜人。山地上矗立着一根根巨型“烟囱”,向人们暗示着某种神秘。就在这大山深处,隐藏着一道旷世奇观——816地下核工程。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涪陵北岩点易洞

  整座山体被掏空。大山四周有洞口19个,道路、导洞等130多条,轴向叠加长20多公里。洞中有楼,楼中有洞,洞中有河,总建筑面积达10.4万平方米。其主洞高达79.6米,相当于把整个山体挖空后在里面建了一个20多层的高楼。如果将所有挖出的石渣筑成一米见方的石墙,可长达1500公里。这就是目前已解密的世界第一大人工洞体,名副其实的“地下长城”。

  时间回溯到1966年,为打破超级大国的核讹诈,国家决定,在西南地区建设自主设计的地下核工厂,代号“816工程”。

  1966年11月,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一支神秘的部队开进了涪陵白涛镇大山深处。从此,白涛的地名从地图上消失,通信地址变成了“重庆市4513信箱”;所有进厂人员严格保密:“不该问的不问,不该说的不说。”湖南兄弟俩,在这里工作三四年都互不知道,直到一天在白涛街头意外碰面,相拥而泣。

  承担工程建设任务的是中央军委直属加强师54师。简陋的营房,夏如火炉,冬似冰窟;掘进的洞体,“五块石头夹一块肉”(即:作业面上下左右及前方都是岩石)。施工现场,光线昏暗,人歇机器不歇,24小时昼夜施工,钻机轰鸣,烟尘弥漫。长达八至十个小时一个班下来,有的战士还没走出山洞,就累得靠着洞壁睡着了;有的劳累过度,倒在地上就昏厥过去。工程先后投入6万多人,用了8年时间,创造了惊世骇俗的人间奇迹。

  历时9年的安装工程,这里云集了中国最优秀的工程师和来自清华等名牌大学的顶尖大学生。8层核反应堆“锅底”,直径约20多米,深5米,曾布有2001根核反应工艺管。9层主控制室,安放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计算机机体。

  1984年,建筑工程完成85%,安装工程完成65%,整个工程建设接近尾声,这个为和平而建的巨大工程又因为和平而停止建设。2002年,洞体解密,816地下核工程终于撩开神秘面纱。2010年,首次作为景点向游客部分开放。2018年,入选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

  816地下核工程,中国三线建设的丰碑。在文旅融合发展的今天,作为曾经的核工厂实体,成为了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和旅游资源。随着景区的持续升级打造,816地下核工程,焕发出了新的光彩。 文/张正武 图/高建设

  历史人物篇

  程颐点易与涪陵学派的兴起

  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岁尾,山寒水瘦,江风凛冽。一艘大船停泊涪州官码头。在弃舟登岸的人流中,有两差役紧跟一位风骨嶙峋的老人,向州署衙门走去。他们从洛阳出发来涪州,风尘仆仆颠簸了一个多月,终于到达这座陌生的江城。

  这位六十多岁的老人,就是曾任朝廷经筵讲官(给皇上讲课的老师)、官至崇政殿说书的大儒程颐。官差将这位戴罪之身的老人交给涪州地方官监管,即返回复命。史称程颐因朝廷党争受人攻讦,被“削籍窜涪州”。“削籍”即革职罢官;“窜涪州”即流放涪州。

  程颐落难涪州,幸好有门生涪州人谯定陪伴左右。即寻得北岩普净院,并在砂岩上开凿“点易洞”,在此授徒讲学,潜心注《易》。公元1098年,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的黄庭坚到此拜访程颐,为其讲学处题名“钩深堂”。涪陵神奇的山水、尚文重教的民风,不仅洗却了程颐胸中的郁闷,而且让他智慧火花爆发,文思泉涌。谪居三年,他不仅完成了理学代表作《伊川程氏易传》的写作,还培养了大批理学传人,为涪陵学派奠定了坚实根基。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