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这些都是在我引导之下,他个人反思的结果。最后,我告诉他:第一,你以后有什么问题随时找我;第二,如果需要,我可以帮你推荐工作。后来有一家公司招人,我推荐了他,毕竟这个人能力也挺强的。我如实和对方说明了这点:此人带团队不行,但解决你企业当下的问题还是很好的,至于能否长期用下去,需要你们帮他去提升。结果,面试之后他就被录用了。
所以,员工被裁时,可能会一度失去自信心,HR要会鼓励他们看待问题不是非黑即白的,而要相对客观地去看待,而且要自我改变。如果一个人不能随改变自己和适应环境,就会活在痛苦的漩涡里。
3
正视职场中的“巨婴心理”
《中外管理》:也就是说,好的裁员不但可以帮助企业,也可以帮助员工成长?
李海燕:对。其实在我看来裁员不一定是坏事,而是一件正常的事。许多职场人都有“巨婴心态”,心智都还不够成熟。
我看过一本书:《奈飞文化手册》,奈飞公司(Netflix)是一家做影视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备受企业推崇。其企业文化的第一条就是:要招就招“成年人”。指的就是心智成熟,做事是以成就动机为导向的人。我总结为:要受得了表扬,经得住批评,耐得住寂寞。不会因他人的表扬而沾沾自喜,不会因别人批评而否定自己,对短时间出不了结果和成就的事情,能够沉下心去做,而不去抱怨。
而目前,我们的组织里很多员工心智不成熟,他们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在面临裁员时觉得自己是弱势群体,但他自己要离职时可是非常强势的:有100个理由都是除自己之外的客观因素不好,很少去关注一个组织的综合价值,以及自己在企业中创造的价值。
4
为什么欧美企业裁员变强大,中国企业裁员会出事?
《中外管理》:我们看到欧美的不少企业在裁员以后,常常出现越裁越强大的情况,但是中国的企业有时一裁员就会随后遇到更大的问题,经常是一裁员就出事。问题的症结在哪里?是裁员经验问题,还是有一些特别有效的方法论?
李海燕:我认为没有经验问题、也没有方法论问题,第一个核心差别是:你是不是把裁员当成正常的事。
欧美企业出现问题会很明白:我的企业要活不下去了,必须要走裁员这条路了。管理者的内心是很笃定的,因此发出去的信息就是有力量的、真诚的,会让员工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事。
如果我们自己内心不够笃定,在沟通中就会没底气,找各种理由和借口来粉饰,而不会一针见血地把真相说清楚;还有很多中国企业对经营状态遮遮掩掩,经营业绩也不让员工知道,认为这是机密,如此不光明正大的裁员,何以让人信服?
第二个核心差别则是,裁员要治本。欧美人裁员时,想得特别明白,比如:我要优化人工成本,那肯定要减掉那些在公司时间长、薪水高、年龄大、对组织贡献度不太高的人,就是把“臃肿的赘肉”减掉,将不再适应企业发展、低绩效、高成本的人裁掉。而我们的裁员思路则通常是裁没过试用期、应届生、资历短、成本低的人。结果,是把赘肉留在身上,把支撑你组织发展的肌肉都给减去了,所以企业即使做了裁员,依然虚胖。
欧美企业的思路则正相反,它们相信年轻人的人力效能要比元老高。同时,中国人太要面子,大家一起工作时间长了,你哪好意思让他走?
5
人力资源综合治理的逻辑——功夫在平时
《中外管理》:俗话说,伤筋动骨一百天。如果把组织看成一个生命体,那么,如何让裁员这类事件,不那么伤人、伤身?
李海燕:首先,如果人力资源管理在整个组织的运营过程中,是健康的、有良好新陈代谢的状态,其实就不会出现“赘肉”。很多时候,正是因为日常管理中,没能帮一些员工成长,或者发现他已不符合组织需要时,没能通过常态的人才盘点、人才培养机制等方式,去优化组织的人员结构,而出现了积重难返的局面。
因此, HR有本事的话,会帮不符合组织需要的员工进行提升,或者把这些人常态性地优化掉,让组织始终保持“健康”状态。
其次,HR一定要记清人力资源管理之父尤里奇一以贯之的观点:由外而内的HR视角(HR outside in)。HR要从外往里看,你要从行业大势往组织里看,你要在嗅到了一些方向变化时,及时与决策层和业务部门沟通。因为业务部门有一个基本的逻辑,是有了人我就能干成事。所以,HR自己要去理解这些需求,然后要清晰组织的人效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要能够主动地持续地去推进这些事情。
(注:如语音与文字不一致的,以文字报道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