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升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促扩大对外开放

  中新网上海4月12日电 (许婧 张燕玲)上海漕河泾综合保税区管委会副主任、上海临港浦江国际科技城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勇12日在“上海高质量发展调研行”中央媒体主题采访活动上介绍,目前,漕河泾综合保税区已形成独特的产业集群,汇聚了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新技术项目和品牌企业,英业达、美敦力等高科技企业在此落户,区内第三方物流、高端制造、检测维修、科创研发等产业的集聚效应显现。

 

  2018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漕河泾出口加工区升级为综合保税区,成为上海第一批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的出口加工区。今年三月,上海首批获得国务院批准转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漕河泾和奉贤综合保税区正式揭牌。这也标志着上海通过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转型升级扩大对外开放。

  目前,中国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共有六种模式,分别是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跨境工业园区、保税港区和综合保税区。其中,综合保税区是开放层次最高、优惠政策最集中、功能最齐全、手续最简化的特殊监管区域。

  近一年来,上海地区原有6个出口加工区中,已有5个获国务院批准转型为综合保税区,漕河泾与奉贤因条件相对成熟最先转型升级。未来三年,上海的综合保税区将率先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加工制造中心、研发设计中心、物流分拨中心、检测维修中心和销售服务中心,成为构筑新时代上海发展战略优势的有力支撑。

  当天,上海海关自贸区和特殊区域发展处副处长李刚表示,2018年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总值为1874.5亿美元,同比增长6.0%,占同期上海市外贸总值的28.0%,占长三角特殊区域进出口总值的51.6%,占全国特殊区域进出口总值的24.0%,历年来稳居全国第一。

  从经济密度来看,上海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平均每平方公里产生进出口总值322.8亿元,以占全市1/168的土地面积创造了1/4强的外贸进出口额,特殊区域已经成为上海地区资源集约化程度最高、单位面积产出最多、对开放型经济贡献度最大的特殊经济功能区。

  据介绍,目前漕河泾综合保税区汇聚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企业,英业达是其中的龙头代表。这家公司从产品设计到材料采购再到生产工艺全部信息云端数据化,自动化设备使用率已达到80%,并拥有原料供应、产品生产、产品输出的完整产业链。

  为了更加灵活有效地对接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英业达今年提出了一般纳税人试点的申请,并在海关指导下着手进行前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与此同时,允许区内企业承接国内加工业务、免除手机等产品内销环节自动进口许可证以及“四自一简”的新政让英华达看到新的契机,尤其是“四自一简”改变过去企业从设立备案、货物流转、加工产品内销,以及加工业务核销都需要向海关申报,海关核准后再办理的做法,海关根据风险分析,采取灵活、精准的后续监管方式,给企业最大的便利,给企业进一步松绑。

  英业达相关负责人表示,从出口加工区到综合保税区,企业获得的实惠不仅在于减免关税,还包括“保税+全球研发、维修检测”等一系列的制度优势。

  张勇则称,以英业达为代表的区内企业正在办理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质,漕河泾综合保税区也被批准为上海市跨境电商示范园区并已开展相关业务。同时,漕河泾综保区利用允许在综合保税区内开展进口汽车保税存储、展示等业务的新政策,已在研究落实大贸车、平行进口车保税业务模式,探讨转口贸易功能、保税维修功能落地的可行性。(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