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陈万宝庄园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镇涪陵区青羊镇,为清代晚期涪州巨富、诰赠朝仪大夫陈万宝及其子孙所建14处独具特色的庭院建筑群,曾获“能工巧匠银樽奖”,其规模宏大、工艺考究,堪称川渝民居建筑典范。陈万宝庄园周铁军 摄

  晒文化·晒风景丨两江福地 神奇涪陵

  这里是乌江门户、巴国故都、中国榨菜之乡。这是一座山水之城、文化之城、神奇之城。

  坐拥两江画卷,承袭千年文脉,涪陵,正展现出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自然与人文共辉映的蓬勃生机。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涪陵人民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深入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求,坚决守护好“一江碧水、两岸青山”,努力构建绿色屏障、发展绿色产业、建设绿色家园,推动文旅融合发展,两江福地、神奇涪陵将焕发出新的持久魅力。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涪陵荔枝古道遗迹

  文化遗产篇

  白鹤梁题刻的古今传奇

  人类的祖先逐水而居、繁衍生息。伟大的文明总是与河流紧密相连。每一条江、每一条河都记录下了人类的文明进步。涪陵白鹤梁题刻,无疑是长江母亲河一张靓丽的历史文化名片。

  白鹤梁是长江涪陵段中一道长约1600米、平均宽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旧时常有白鹤栖集于此,相传北魏尔朱真人在此跨鹤仙去而得名。题刻始刻于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前,现存文字165段,石鱼18尾,观音、仕女图共2尊,白鹤1只。白鹤梁题刻记录了从唐代至今1200多年间、72个年份的长江历史枯水资料,是世界上开始年代早、延续时间长、现存信息最为丰富的古代枯水水文石刻,被誉为“世界第一古代水文站”。其刻鱼为尺、设标记水的观测方法,在世界各大河流域中是独一无二的。人们通过观察鱼眼与水位线之间的距离来判断气候变化情况,用以指导农业生产,由此总结出“石鱼出水兆丰年”的规律。白鹤梁题刻具有极高的科学价值,对于长江流域的内河航运、农业生产、水电开发等具有重要指导作用,为三峡大坝、葛洲坝的修建提供了重要的水文依据。

  历史上,每逢水枯石鱼现,整个涪州城万人空巷,文人雅士纷至沓来,人们登临白鹤梁,感恩天地、祈愿丰年,或怀古颂今、记事抒情,成为当地特有的民俗。白鹤梁题刻多为名人题记,篆、隶、楷、行、草皆备,颜、柳、苏、黄俱全,其中尤以黄庭坚的“元符庚辰涪翁来”最为著名,此外还有朱昂、吴革、晁公武、王士祯等700余名达官显贵的题名,其集文学、书法、绘画、石刻艺术于一体,素有“水下碑林”之美誉。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816地下核工程

  白鹤梁题刻集历史、科学、艺术价值于一体,堪称中华文化的宝库。1988年国务院将白鹤梁题刻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2012年两次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2017年再次列入更新后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三峡工程兴建时,为了保护白鹤梁题刻这一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经过十年漫长的论证,最终采用了中国工程院葛修润院士的“无压容器”保护方案,在原址上修建“水下博物馆”。“无压容器”的设计方案,向世人昭示了三峡大坝不仅仅是一个物质文明工程,更重要的是一个精神文明工程。白鹤梁水下博物馆凝结着当代人的创新创造,2010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之为“世界首座非潜水可到达的水下遗址博物馆”。

  白鹤梁题刻体现了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历史见证;白鹤梁水下博物馆,是对新发展理念的生动诠释,是“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范例。 文/黄德建

  发现巴王陵

  诸侯纷争的战国时代,有一群人逐水而居,啸聚山林,手执柳叶型短剑,披荆斩棘;或厮杀于狭路,或围猎于山野,这群人建立了神秘的巴国。“巴”鼎盛时期疆域辽阔,“其地东至鱼复,西至僰道,北接汉中,南及黔涪。”公元前316年,秦灭巴国,设置巴郡,把巴地纳入了秦国的郡县体制。

  追溯巴国兴衰,涪陵,是一个无法绕过的名字。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涪陵乌江画廊 杨润渝 摄

  《华阳国志·巴志》载:“(巴)其先王陵墓多在枳(今涪陵)。”这一直是一个未解之谜。直到1972年,涪陵白涛镇小田溪村民在取土烧砖时,发现了包括编钟在内的许多青铜器,无意中惊动了一座沉睡的地宫,进而引发了一次巴文化、巴国、巴王陵研究热潮。第一次发掘,收获颇丰,编钟、錞于、铜钲、错银铜壶、铜罍等,均非一般人群所有,应属王侯的奢侈品。透过这些乐器、宴饮器皿,一场豪华的宫廷盛宴仿佛呈现在了眼前。

  又一个电闪雷鸣、暴雨倾盆的深夜,当考古队员从泥土中将一柄青铜剑发掘出土的时候,在场所有的人都被惊呆了:历经数千年岁月,这柄青铜剑依然锋利如初,散发出寒光,仿佛在述说着当年的刀光剑影。过去考古表明,巴人使用的柳叶剑较短小,长度多数在30厘米以内,而这柄剑长达58厘米,是迄今发现最长的一柄柳叶剑。经检测,剑身表面镀铬,铬的稳定性好,这也是该剑保持如新的重要原因。剑纵血槽部位刻满了梅花状的精美纹饰,近柄处的剑纵两面,刻有栏文、船纹、虎纹、鹿纹、蛇纹、手心纹等符号。该剑制作精良,工艺非凡,不亚于“越王剑”,其纹饰反映内涵也远比其它柳叶剑丰富,使用者无疑是王侯级人物。

  涪陵巴王陵遗址是迄今为止全国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巴国贵族墓地。在目前全国已发掘的近千座巴人墓葬中,墓室面积超过20平方米的不足10座,有随葬玉器的不到10座,也大多集中在涪陵巴王陵遗址。经过1972年以来的7次发掘,涪陵巴王陵遗址出土了一大批文物精品,罕见于同时期的其他巴人墓葬。其出土的玉组佩、玉具剑、玉璜、玉璧等仅见于此,体现了中原文化特有的礼仪规范和等级制度,是巴国与中原诸国交往的重要证据,是秦到汉初对巴人采取羁縻制度的珍贵物证。14件套青铜错金编钟、神鸟尊,器型古朴,装饰精美,是青铜铸造艺术的杰出代表,从一个侧面佐证了《华阳国志》记述的“其先王陵墓多在枳”的真实性。

  涪陵巴王陵遗址的考古发现,为消逝的巴国文明提供了实物佐证,是破解若干巴文化之谜的关键钥匙。 文/图 黄海

  荔枝古道与涪陵荔枝园

  涪陵城有荔枝街道、荔枝园社区,这是远在唐代天宝年间就留下的地名。当年盛极一时的荔枝园,如今已变成了城市街区,涪州古八景之一的“荔浦春风”也成为了历史记忆。

榨菜之乡涪陵:传统与现代融合 自然与人文辉映

武陵山大裂谷 杨润渝 摄

  据《旧唐书》《新唐书》记载,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吃新鲜荔枝的喜好,颁旨在涪州建优质荔枝园(古称妃子园),从涪陵置专驿到长安。这条专供运输荔枝的驿道,就是天下闻名的“荔枝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