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摩亚的援外中国人:只想帮到他们

  中新社阿皮亚4月9日电 题:萨摩亚援外中国人:只想帮到他们

  中新社记者 陶社兰

  “人生中如果有这样一段援外经历,更重要的是,能用自己的医术帮到当地百姓,就有一种满足感和成就感。所以,我在援外的最高年龄线55岁之前,主动申请参加中国援助萨摩亚医疗队。”在位于首都阿皮亚的萨摩亚国家医院,来自吉林大学第二医院的耳鼻喉科医生辛丁教授告诉中新社记者。

  和辛丁有着同样想法的援外中国人还有很多。他们远离祖国、家乡、亲人,在文化、习俗完全不同的异国他乡,克服种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自己的所长,为当地百姓尽心尽力。这群中国人的想法很简单:只想帮到他们。

 

  萨摩亚是一个南太平洋岛国,由10个岛屿组成,人口不足20万。来萨摩亚之前,中国援萨医疗队队长、心血管内科张基昌教授想到了这里必定缺医少药,但他看到的真实情况还是超出了想象。出国之前,他从国内医院带来了当地医院急缺的一些提高心率的抢救药物,在关键时刻派上了用场,及时控制住一位致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的病情,把她从死亡线上拉回来。患者及家人感激不尽,与他合影留念。回忆起这段经历,张基昌教授十分开心。他说:“国虽有界,医者无界,做医生的满足就是病人的认可。”

  由于萨摩亚民众多以面包果、芋头等为主食,蔬菜吃得少,导致高血压、糖尿病、肥胖高发,这也给医疗队的手术增加了难度。2017年,刘知文作为中国援萨农业专家组长,从湖南来到阿皮亚,决心在这里种植更多的蔬菜、水果,改善当地民众的饮食结构。

  农业是萨摩亚的支柱产业,但因为缺少良田和技术,农产品高度依赖进口。自言“做了一辈子国际农业合作”的刘知文,运用自己丰富的经验,在阿皮亚建立示范农场、蔬菜大棚、种子生产基地等,并且进村入户,培训农民,提供帮扶。

  “我刚到阿皮亚时,西瓜20塔拉一公斤,现在降到了7塔拉,改写了萨摩亚西瓜依靠进口的历史。这两年来,萨摩亚市场蔬菜供应明显增加,价格有所下降,而大部分示范农户的收入有所提高,就是这样一些看得见摸得着的事情,让我们特别有成就感。”刘知文说。

  2010年,刚刚从上海交通大学毕业一年的施林杰被上海建工派到萨摩亚工作。那是他第一次听说“萨摩亚”这个国家。当飞机降落在阿皮亚机场后,他看到的机场“就是一些简易的彩钢板房,和国内的厂房一样”。2015年,上海建工参与机场改造,3年后竣工,交给萨摩亚一座焕然一新的、现代化的机场。

  那时才29岁的施林杰,第一次作为项目经理,全程参与了整个过程。他深深地体会到,在国外做工程,会比在国内遇到更多的困难和麻烦。尽管如此,工程还必须更加精益求精。要满足业主的要求,但也不能无条件地满足。这其中,沟通最重要。幸运的是,在萨摩亚,他和做翻译的同事袁淳安相知相爱,组建了家庭。

  施林杰说,通过这个项目,个人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夫妻感情也磨合得很好。当地百姓很友善,有时候在公司门口,会看到不知什么人送来的他们自己种的香蕉。

  年轻的施林杰现在是上海建工南太区域负责人。今年7月,太平洋运动会在阿皮亚举行,他带领公司正在赶建体育馆工程。他笑言,在萨摩亚快10年了,前不久回国,倒有些水土不服了。“当地政府的支持,民众的友好,更坚定了我们做好项目的信心。”

  和施林杰一样,刘知文也在为太平洋运动会忙碌着。对于要为6000人提供蔬菜水果,他很有信心。中新社记者在示范农场采访时,偶遇萨摩亚农渔业部长Lopaoo Natanielu Mua。他说,我们从中国的援助中学到很多东西,农民也从中受益。我们欢迎这个项目,希望双方合作继续下去。(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