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师范大学

贵州师范大学

【校标说明】

校标内部以略加变形的篆体汉字“师”为主图案,突出学校的教师教育特色。

图形端庄典雅、稳重大气,体现了学校的办学风格、办学特色和定位,凸显了学校数十年办学的厚重积淀,既表明学校重视优秀文化传承的继承和发扬,又蕴含了学校勇于开拓创新之意。

圆形标志是中国大学标志设计的传统和对大学悠久历史的继承和延续。图案严谨稳重、简洁明快,色彩热烈典雅。

【校 训】慎思笃行 博学致新

涵义:《礼记·中庸》十九章有“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句。校训取其精要,强调:深入、全面地思考,坚持不懈地实践;广泛、宽厚地汲取,不断追求升华和创新。

【大学精神】爱国 奉献 敬业 自强

“大学精神”是指一所大学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约束、引领大学行为的核心价值体系,以及体现这种价值体系的独特气质。或者说:大学精神是体现大学的智慧、气度、品格、信念、风范、操守等的核心文化体系。大学精神居于大学办学思想观念体系的“核心”和“顶层”,是大学的核心价值和精神支柱,它具有独特性、导向性、约束性和群体认同性,在大学的发展中发挥着凝聚、激励、导向、保障和熏陶等重要功能。对大学的思想、观念、制度、机制、行为等,具有全面统辖的作用和意义。

在千百年来大学演进的过程中,大学精神的内涵不断明晰、不断丰富、不断拓展。现代大学精神的内涵主要包括:人文精神、科学精神、独立精神和开放精神。

贵州师范大学在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经过长期的积淀和阐扬,形成了“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崇高精神和优良传统。在学校的不同历史阶段,都有一批典型的代表人物,身体力行、言传身教,践行和彰显“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

1941年,学校创办于抗日战争的连天烽火中。建校初期,以著名文学家、出版家、新闻教育家谢六逸和著名文学家、翻译家杨宪益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爱国师生,为宣传抗日救亡、争取民族独立而奔走疾呼,为培育人才、传播文明而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在解放战争时期,有积极支持、掩护地下党活动的校长、数学教育家萧文灿和一批以学生身份从事革命活动的中共地下党员,他们团结师生,宣传革命,抵制反动当局的破坏行径,为争取国家的光明前途而斗争,使贵阳师范学院(贵州师大的前身)成为当时省内惟一未受破坏的大学,完整地交到人民手中。建国后的五六十年代,以项英杰、梁祖荫、张英骏、王学孟等学者为代表的广大师生,艰苦奋斗、潜心办学,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贡献力量。其间,1958年,中共贵州省委为恢复重建贵州大学,决定在贵阳师范学院内设立“贵州大学”,由贵阳师范学院给予师资、设备等支持。1959年,贵州大学由贵阳师范学院分出,贵阳师范学院抽调40%以上的教师给予支援。改革开放以来,学校先后聚集了著名历史学家吴雁南、著名地理学家杨明德等老一辈专家和一大批中青年学者,他们潜心育人,严谨治学、大胆创新,为培养合格人才、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教文化进步积极奉献。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杨明德教授,数十年乐教爱生、敬业奉献,在教学和科研方面作出过重要贡献,73岁时在科学考察途中以身殉职。

“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在一代代师大学人的办学历程中得以凝炼、熔铸,在一批批优秀毕业生的创业实践中得以传承、光大,在学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服务社会的工作业绩中得以充分体现,成为滋养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精神源泉。2001年,学校提出以“爱国、奉献、敬业、自强”作为学校的“校园精神”。2008年,校党委通过对学校光荣办学历史和优秀学人品质的高度概括和科学总结,决定将“校园精神”上升为“大学精神”,使“爱国、奉献、敬业、自强”的精神更加鲜明突出、更加具有感召力,成为引领师生艰苦奋斗、笃学精进、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崇高核心价值和巨大精神力量。

【关于大学精神与校训】

大学精神与校训,二者并行不悖。“校训”一般是办学者(学校领导层)对师生特别是学生的学习、品德等方面提出的具体行为要求,具有行为规范作用;而“大学精神”体现的是价值层面的追求,发挥精神核心和激励引导作用。因此,一般说来,大学精神应当涵盖校训的具体内容,而校训应当体现大学精神的内在要求。大学精神与校训相辅相成,共同构成学校的价值体系和规范体系,成为学校办学的精神支柱。

【黔中师大赋】

黔中师大赋

 

国将兴必尊师,民欲振必重傅[1]。于是庠序开而黉宇建,学问显而教化行[2]。然黔中地僻,上下千年,文教待举久矣;乌蒙天荒,悬隔万里,榛薮修辟难哉[3]!纵志士竭忠倾力,欲补天缺,尤憾无高师之所设也[4]!

及至抗战军兴,时势艰难;华胄奋起,期于良才[5]。岁值辛巳之秋,斯校乃立;地择南明之畔,诸公以聚[6]。旰衣宵食,筚路蓝缕;铸爱国之精魂,扬师道之旌帜[7]。耿耿丹心,烛照天下,骋笔民族之危亡;炯炯慧眼,洞悉邃密,究测群科之精微[8]。天翻地覆,雄师挥鞭南渡,直指云贵;冰消冻释,黎苗翘首北望,欣迎曙光[9]。师生同心而甘冒斧钺,团结护校以趋承光明;举完整之大学,入崭新之纪元[10]!

建国伊始,诸夏愤发而遽兴百业;壬辰烦暑,元戎莅校以指点迷津[11]。然则迭遭运动之干扰,孰料再罹文革之劫难[12]。邓公复出而力挽狂澜,神州欣畅而顿起沉疴[13]。凤凰浴火,更扬凌霄健翮;潜鲛脱困,重振拏云雄心[14]。推进贵州高教,贡献卓著;更名贵州师大,再握长缨[15]。既入新世纪,又上新台阶:合并理工职院,跨入学科新域;唱响对口支援,携手山海风流[16]。争创一流而弘开新宇,省部共建而大展宏图[17]。

纵览嘉苑,罗列形胜[18]:布三区鼎立之格局,成一校统驭之大象[19]。郁郁乎宝山耸峙,步幽径以思贤;悠悠乎白云簇拥,立门墙而求是[20]。拓土大学城中,蔚起花溪校区[21]:峰峦崔嵬,丘壑横翠[22];玉山特立兮居其中,龙文兀傲兮踞其东,鸾凤翾飞兮栖于南,鹿鸣欣悦兮屏于西[23]。更兼麟德灵秀,草木葱葱;复有思雅蜿蜒,清波溶溶[24]。平湖夕照,如镕金之璀璨;繁林晓色,犹轻罗之缥缈[25]。香樟挺拔,植沃壤而沐风雨,尽显大学精魄;绯樱绚烂,吮甘露而媲云霞,渲染鸾林神采[26]。洪钟锽锽,播上庠之金声;雄鼎沉沉,定泮宫之严翼[27]。巍巍乎华宇参差,接天连云;菁菁然文气氤氲,弥野塞空[28]。钟灵毓秀,风物怡情悦目,自启逸兴;儒雅温厚,气度并蓄兼容,且壮遥襟[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