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讲两个故事 中英情谊永不褪色

  10月20日,习近平主席在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举行的欢迎晚宴上的祝酒辞中,提到了二战期间中英两国人民相互支持、休戚与共的两个动人故事。一个是英国人乔治·何克积极投身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故事,另一个是中国浙江省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日本“里斯本丸”船上数百名英军战俘的故事。习主席还动情地说:“中英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的情谊永不褪色,成为两国关系的宝贵财富。”

  【一】英国记者乔治·何克:将多彩生命定格中国土地

  习主席说的这个何克就是乔治·何克(1915-1945),英国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他1938年来到中国,曾先后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陕西省凤县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

  何克出生在英国中产阶级家庭,1937年毕业于牛津大学,并获得文学学士学位。毕业后,何克随姑母环球旅行,经美国、日本,于1938年初抵达上海。在这里,何克目睹了日军对中国人民的暴行后,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留华考察。

  1938年夏,美国女记者史沫特莱在汉口,把何克介绍给了新西兰人路易·艾黎。艾黎告诉他,自己正在搞“工合”运动(即“中国工业合作协会”),为支持中国抗战而供应军需民用品。“工合”组织的西北总部设在陕西宝鸡。

  与艾黎会面后,何克经过武汉八路军办事处的安排,前往延安和八路军敌后游击区采访。与八路军高级将领的交流,使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也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

  1940年初,何克担任“工合”西北办事处英文秘书,并被艾黎选中,成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学校的创办,培养了一批既懂文化,又掌握纺织、机械、化工、会计等专业知识的学生,并发展了机器社、制革社、面粉社、耐火砖社等 23个合作社。

  由于艾黎被国民党定为亲共危险分子,他在双石铺受到了来自政治上的压力,但决心西迁的重要原因是,“工合”西北办事处的 36名干部陆续遭到逮捕。艾黎伤心地说,“不可能再在秦岭的双石铺工作下去了”,经过对时局的分析,他和何克决定继续办学,为反法西斯战争保存实力,但学校必须搬迁,带着钱和机器离开国民党势力统治下的宝鸡。1944年秋,学校迁往了甘肃山丹。

  1945年夏,何克为带领学生向安全地区转移付出了年轻的生命,年仅 30岁。在弥留之际,他用颤抖的手在纸上写下了一行大字:“把我的一切献给培黎学校。”

  何克去世时,距日本投降只差23天。

  【二】浙江舟山渔民:冒生命危险救日本“里斯本丸”上的英军俘虏

  1941年12月,日本偷袭珍珠港、进攻中国香港,在圣诞节那天,香港全部沦陷,大批英军以及加拿大和澳大利亚籍的官兵被俘。9个月后,日军把一艘从巴西征用的7152吨级的“里斯本丸”号改装成客货船,1816名英军战俘被关进3个货舱,从香港开赴日本。

  1942年10月1日凌晨4点多,“里斯本丸”号途径中国舟山群岛青浜岛东北约2海里的东霍洋面时,被美国的“鲈鱼”号潜艇发现,7点04分,鲈鱼号连续发射了4枚鱼雷,最后一颗击中了“里斯本丸”号。几分钟后,海面上响起了巨大的爆炸声,船体水下的燃料舱被击中。

  在战时情况下,“里斯本丸”号运载战俘,理应悬挂相关旗帜或明显标志,但日军并没有这么做。

  在“里斯本丸”被鱼雷击中后,当天下午,700多名日军官兵被转移到前来救援的日本海军一艘驱逐舰和另一艘运输舰。为了防止战俘骚乱,日军封闭了所有舱口,钉上木条,盖上防水布,用绳索捆住,使本来就闷热狭小的船舱,连呼吸都变得困难。

  失去动力的“里斯本丸”号在海上漂浮了一天一夜后,船体开始倾斜下沉。10月2日早上8点左右,船长决定弃船,日军运输船带走了船员和大部分卫兵,仅留下六七名卫兵在甲板上监视战俘。

  当“里斯本丸”号最后一次剧烈晃动时,船尾很快开始下沉,海水迅速灌进了已被打开的下舱,被关押在3号舱里的数百名英国皇家炮兵部队官兵最先集体遇难。关在1号舱的英国皇家海军和2号舱的英国皇家苏格兰官兵不顾一切地冲上甲板,纷纷跳入大海逃生。在甲板上的日军见此,用机枪、步枪射击落水的战俘,当有的英军战俘好不容易爬上日军船的绳索时,又被日军野蛮地踢了下去,海上漂浮着众多尸体,触目惊心。

  据当地老渔民回忆,沉船那天是农历八月二十三,“里斯本丸”号沉船瞬间,海面发出一声巨响,沉没时掀起的浪头有半天高。不久,海面漂过来许多布匹,在物资紧缺的战乱年代,看到这些布匹,渔民们摇着小舢板想看个究竟,靠近货物的时候,发现冰冷的海面上漂浮着很多尸体,浮木上趴着很多奄奄一息的外国人,拼命在海面上挣扎。

  看到这情形,渔民们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当地渔民有个不成文的传统:“发现有人落海就要拼命相救。”

  在浙江省档案馆的民国档案里保存着记录当时渔民救助英俘的相关资料。其中庙子湖渔民由沈万寿、吴其生、吕德仁等人发起抢救,营救出英军战俘106人;青浜山则由赵筱如、唐品根、翁阿川、唐如良及许毓嵩等五人集议,认为“情势严重、人命关天”,全山总动员,一直捞到午夜,数次往返,共营救出英军战俘278人。

  被救上来的英国士兵上岸以后,双方语言不通,英国士兵出示了写有“香港英国人”的中文标志,渔民才知道他们的真实身份是盟国战俘。据岛上渔民回忆,从海上救起的英俘非常可怜,有的没穿衣服,有的没穿上衣,有的索性一丝不挂,幸好当时天气热。对待这些英国士兵,渔民们拿出自己的衣服,让他们穿上;像对待自己的客人一样,把平时舍不得吃的粮食、鱼干制品和番薯等给英俘充饥。中国渔民的热情、朴实让英军深受感动,有的英军战俘拿出自己的珍爱之物,作为纪念品赠送给渔民,感谢他们的救命之恩。

  但是到了10月3号,沉船后的第二天,几架日本飞机飞临东极上空,在“里斯本丸”号沉没的海域投下大量炸弹。这引起了英国官兵和岛上渔民的警惕和惊恐。组织营救的两山渔民连夜召开紧急会议,计划尽快把这些英俘送往内地政府,帮助他们回国。

  然而,决议还未做出,日本的五艘军舰就从沈家门方向疾驶而来,迅速包围了青浜、庙子湖岛,在日本军官的指挥下,约200名日军登岛,他们首先控制了岛上所有的通道小路,继而挨家挨户搜查。

  日军把有嫌疑的群众抓起来,任意吊打,有的还被用上酷刑,扬言不交出英俘将屠村。英国官兵为了不连累岛上渔民,在军官指挥下,主动集合,排好队,381名英国官兵被日军押上日舰,挥泪向岛上渔民告别。

  另外3名英俘——英国商人伊文思、英国外交官詹姆斯顿、英军尉官法伦斯,藏在一处山洞里,由当地渔民夫妇日夜保护和精心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