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银智库研究》第107期: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对比分析

内容提要

 

内容提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经济战略经历过1978年至1991年的非协调发展阶段,1992年至1998年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以及1999年至今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针对我国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继续强调了“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而区域产业结构作为区域经济结构中的核心内容,体现了区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水平,决定了区域经济增长模式,直接影响区域经济产出、收入分配、需求结构、社会环境等方面。加快推进各区域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是实现区域经济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抓手。

  本报告在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各阶段区域经济战略及产业布局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当前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主要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区域产业结构存在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促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政策建议。

  目 录

  一、中国各阶段区域经济战略及产业布局特征

  1. 区域非协调发展阶段(1978-1991年)

  2.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1992-1998年)

  3. 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年-至今)

  二、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主要指标对比分析

  1. 各省级区域三产结构对比

  2. 各省级区域重点产业主要指标对比

  3. 结论

  三、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发展方向

  1. 持续进行产业升级,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2. 有序推进产业转移,助力区域协调发展

  3. 强化区域产业协同,加快区域一体化进程

  四、政策建议

  1. 因地制宜引导产业升级,培育区域核心竞争优势

  2. 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进区域产业结构合理配置

  3. 打破地区经济分割,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

  4. 优化中西部产业发展环境,推动产业合理转移

  5. 提供多元化金融服务,助力区域产业升级

  一、中国各阶段区域经济战略及产业布局特征

  1.区域非协调发展阶段(1978-1991年)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全党全国工作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邓小平同志提出“两个大局”的构想,即加快沿海地区对外开放,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的战略构想。20世纪80年代初,东部省市率先对外开放,陆续成立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等,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平台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的基地。

  产业布局政策开始遵从国家比较优势发展,以经济利益为主导进行布局,重大投资项目纷纷向东部地区倾斜,珠三角、长三角和环渤海地区制造业迅速崛起,中西部地区重点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以及铁路、水运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2.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启动阶段(1992-1998年)

  20世纪80年代非均衡发展战略的实施,带来了东部经济的高速增长,但区域发展不均衡加剧,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的矛盾冲突,影响国家经济持续发展及社会稳定。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提出“在国家统一指导下,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原则,促进地区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1995年,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建议》,明确提出要“坚持区域经济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地区发展差距”。

  在此背景下,产业布局政策开始由早期的效率优先,逐渐向效率优先、兼顾公平转变,强调各区域应按照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基本原则扶持重点产业。引导产业向沿海、沿江、沿路、沿边地区集中,以交通枢纽城市为中心,福射周边区域经济发展,形成点线面的区域经济带动模式。分区域来看,推动东部地区对外开放进程,优先发展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能耗低的产业;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优势,充分利用沿边地区对外开放的地理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加大资源性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支持对中西部地区开发建设、乡镇企业等领域的建设,鼓励沿海较为发达的省区根据具体情况针对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展开联合开发、技术合作、对口支援和人才交流等互动措施。

  3.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阶段(1999年-至今)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区域差距问题仍然突出,东部地区快速发展,大城市迅速膨胀,而东北老工业基地地位衰落,中西部地区仍较为落后,区域经济不协调发展不利于国民经济的良性运行,不利于社会稳定。在此背景下,1999年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2000年“十五”纲要提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2003年党中央和国务院颁发了《关于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若干意见》,2006年颁发了《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提出了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着眼于一体联动和重点突破相统一。党的十九大强调“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大力度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的背景下,西部大开发战略、东北振兴战略和中部崛起战略构成的区域经济总体发展战略,以及主体功能区战略共同构成产业布局政策的战略导向。四大区域板块根据各自比较优势和产业基础进行合理化的产业布局,西部地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大力发展资源类产业集群区,培育特色农业、旅游等优势产业。东北地区主要发挥产业和科技基础优势,推动装备制造、原材料、汽车、农产品(000061,股吧)加工等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中部地区重点发挥区位优势,发展壮大优势产业,有效承接东部和国际产业转移。

  二、中国各省级区域产业结构主要指标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