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化学迎来百年华诞

浙大化学迎来百年华诞


浙大化学迎来百年华诞


浙大化学迎来百年华诞



    自1915年浙江大学的前身之一——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立应用化学科,浙江大学的化学学科发展已经走过百年。10月24日,化学系师生、校友、兄弟院校同行齐聚紫金港校区,共贺浙大化学百年华诞。
    
    中科院院士、浙大化学系47届校友戴立信,中科院院士、浙大化学系老教授沈之荃,浙大副校长罗卫东等到会致辞。
    
    大会特别颁发了“百年化学园丁奖”,它由浙大化学系1985级校友马岚捐资设立,表彰为化学系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老一辈教师。朱帼英等29位80岁以上的老教师获得了这一奖项。在年轻学子的搀扶下,老教授们走上领奖台,接受奖牌与鲜花。
    
    经过百年发展,浙大化学系已发展成为综合实力雄厚、在我国具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学和研究机构。化学学科的国际排名迅速提升。百年来,化学系累计培养学生近9000人,其中本科生5643人,硕士生1749人,博士生1000人,为中国乃至国际化学界培养和造就了一批杰出学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化学家、工程师和众多优秀的企业家。
    
    百年华诞之际,浙大化学系特设两场主题研讨会,一是在浙江大学开展教育教学大讨论的背景下,特设“一流化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化学教育教学论坛”,大连理工大学化学学院、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南开大学化学学院和浙大化学系的一线教授阐述、分享了对于化学学科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另一论坛是以创新创业为主题的“企业创新创业论坛”,通过论坛激励化学学子,传承和传播敢为人先、勇于承担历史和国家责任的创新进取精神。
    
    (文 周炜/摄影 程宇琦 张宁翼 学生记者
    
    
现任浙江大学化学系主任王彦广《浙江大学化学系发展报告》(节选)
    
    
浙江大学化学系的历史可追溯到1897年的求是书院和育英书院,这两个书院创建初期就开设了化学方面的课程,并建有化学实验室。1915年浙江大学的前身之一——浙江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建立了应用化学科,此后发展为化学系。1915年因此被确定为浙江大学化学系诞生之年。著名化学家汪猷先生就是从这个应用化学科毕业的。
    
    1937年,化学系随浙江大学西迁,长途跋涉五千里,于1940年抵达贵州湄潭、遵义,艰苦办学。1946年,抗战结束,化学系随浙江大学回杭办学。高分子化学家钱人元先生和有机化学家戴立信先生就是这个时期从化学系培养出来的高材生。
    
    1951年,化学系部分教师参与筹建中国科学院一些研究所,原化学系主任、校教务长王葆仁先生调至上海出任中国科学院有机化学研究所副所长。 1952年院系调整,以系主任吴征铠先生为首的大部分教师及学生调至复旦大学化学系。部分留在杭州的师生则与之江大学化学系合并,成立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原化学系主任、浙江大学代理校长王琎先生出任浙江师范学院院长。调整后的浙江大学办学方向为工科大学,在化工系保留了化学教研室。
    
    1958年,浙江大学回复化学系,开始了新的发展。与此同时,浙江师范学院化学系发展为杭州大学化学系。1992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学科从化学系独立出,组建了高分子科学与技术系,并与化学系一起继续为化学学科的整体发展做贡献。
    
    1998年,四校合并,原浙江大学化学系、杭州大学化学系、浙江医科大学和浙江农业大学的化学教研室合并,组建了新的浙江大学化学系。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四校合并以来,浙江大学化学系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时期。在此期间,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相继建立。1981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学科首先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和物理化学学科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接着,有机化学于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 1998年整个化学一级学科获博士学位授予权。化学博士后流动站批准于1995年。此外, 1994年和1996年,化学系还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以及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教学基地。经过这段时期的发展,化学学科的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因此,在2007年的国家学科评估中,我们的化学学科被评为国家一级重点学科。
    
    一百年来,让我们引以为豪的是许多著名的化学家、化学教育家曾执教于化学系。他们中有有机化学家纪育沣先生,中国化学史与分析化学研究的开拓者王琎先生,中国第一位物理有机化学家周厚复先生,高分子和有机化学家王葆仁先生,炸药专家钱志道先生,物理化学家吴浩青先生,有机化学家王序先生,物理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吴征铠先生,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冯新德先生,有机化学家周洵钧先生,高分子化学家和化学教育家杨士林先生,物理化学家金松寿先生,有机分析化学家陈耀祖先生,物理化学家韩世钧先生,有机化学家黄宪先生,分析化学家方肇伦先生,物理化学家严文兴先生,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曹楚南先生,高分子化学家沈之荃先生,核试验技术、分析化学专家杨裕生先生,物理化学家郑小明先生,和有机化学家麻生明先生。此外,物理化学家卢嘉锡先生和无机化学家徐如人先生也曾受聘于浙大兼职教授在化学系实质性工作过一段时间。
    
    目前,化学系教职工总人数为172人,其中教授/研究员    57人,副教授/副研究员73人。教授中有全职院士1人,双聘院士1人,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1;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7人,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 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4人; 国家优秀青年基金获得者 6人,国家青年拔尖人才1人 。此外, 在教师队伍中,1人获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 2人获得宝钢优秀教师奖, 1人获得教育部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9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化学系在校学生规模约850人,其中本科生307人 (不含一年级未选专业学生), 硕士生240人, 博士生304人。
    
    一个世纪以来,化学系秉承“求是创新”之校训精神,形成了自己的办学特色,很好的履行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三大任务。
    
    在化学教育教学方面,以培养"公忠坚毅、能担当大任、主持风气、转移国运的领导人才" 为目标,为国家及世界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化学家,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领域的科技精英,以及企业家。
    
    化学系的前辈们即使在最困难的西迁途中也坚持以教书育人为神圣使命。今天,当我们重返西迁路,身临宜兴、遵义和湄潭的校舍旧址时,都会被前辈们 “教育救国,科学兴邦”的精神和昔日办学之艰辛而深深感动。
    
    国立浙江大学时期,我系曾培养出一批国家急需的杰出人才、领军人才。那个时期在我系就读的校友当中,有十余人后来成为著名化学家,其中包括汪猷、钱志道、徐光宪、吴浩青、钱人元、谢学锦、戴立信、陈耀祖、陆熙炎、杨福愉、沈家骢等中国科学院院士。
    
    改革开放以来,我系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得到了显著改善。与此同时,我们也为国家及世界培养出一大批著名学者和中青年学术精英。这些校友中的代表有麻生明院士,以及谢涛、郑强、刘维屏、朱利中、戴伟民、徐志康、黄少铭、吴凯、陈红征、陈传峰、占肖卫、申有青、计剑、胡金波、张锁江、曾苏、陈耀峰、 詹正云等国家千人计划入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计划特聘教授。
    
    在学术界的杰出校友中,还有一批在海外大学或著名研究机构担任终身教授职位,例如,芝加哥大学的俞陆平、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戴胜、香港科技大学的戴伟民、德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的陈邦林、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的励良、阿拉巴马大学伯明翰分校的李亦平、美国Scripps Florida研究所的沈奔、香港中文大学的谢作伟、多伦多大学的郑岗,密苏里大学哥伦比亚分校的胡志强,新加坡国立大学的徐清华教授等。
    
    在教育界的校友中,多人曾担任大学校长和副校长。他们包括前浙江大学校长杨士林先生,前杭州大学校长郑小明教授,现任贵州大学校长郑强教授,现任宁波大学校长沈满洪教授,前宁波大学副校长张孙玮教授,现任温州大学校长黄少铭教授,前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凌荣国教授。特别值得指出的是,化学系不仅培养出学术领袖和学术精英,而且还培养出一批实业界的杰出人才和精英。例如,华东医药集团董事长金旭虎,广州天赐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徐金富,奥兰多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明亮,杭州正大青春宝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治,杭州化工研究院院长、杭州纸友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姚献平,上海康耐特光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费铮翔,爱博新药研发有限公司董事长詹正云,广州市丰华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刘胜利,北京博之声听力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曹伟红,东莞市贝特利新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全,宁波天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天星,宁波银亿新材料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贺孝鸣,宁波钰烯阴极保护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欧曙辉。
    
    百年来,化学系累计培养学生近9000人,其中本科生5643人,硕士生1749人,博士生1000人,大专生401人。如今,浙江大学化学系已发展成为我国有重要影响的化学教育机构,先后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理科基础研究和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工科基础课程化学”。作为国家级的人才培养基地,化学系非常重视教学团队建设、实验室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以及教材建设。
    
    2005年,化学实验教学中心被评为首批“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目前,实验中心不仅承担着向学生教授知识与技能的任务,而且还发挥了向同行展示教学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成果,向社会(特别是中小学生)进行科普宣传的重要基地。此后,化学系在教学改革化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教学团队,有机化学课程和综合化学实验课程被评为国家级精品课程,有机化学双语课程还被评为国家双语教学示范课程。
    
    作为多年来教学研究和教学改革的成果,我系教师主持或参加完成的“大学基础化学实验课系统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曾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面向21世纪工科化学系列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追踪前沿,严格要求,提高化学学科课程质量的探讨和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化学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此外,还有一批成果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
    
    科学研究是化学系的重要任务之一。经过长期的积累和整合,目前化学系在合成化学、先进材料化学、催化材料与应用、微分析系统、超分子化学、电化学与光化学、生物矿化等基础研究的前沿领域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成为优势领域。
    
    近年来,化学系年到款科研经费已达到5000万元,其中基础研究项目的经费接近三分之二。年发表SCI论文的数量达到360篇。发表论文的质量正在快速提升。近五年在Nature及其子刊、PNAS、以及化学、材料学科顶级期刊发表的高质量论文接近百篇。
    
    于此同时,化学学科的国际排名也在迅速地提升。在ESI世界排名学科系统中,我们的化学学科自2010年进入世界前千分之一学科以来,相对名次已由77位提升至19位。在上海交大的世界学科排名系统中,我们的名次也由第二方阵进入第一方阵。
    
    多学科交叉融合是化学系学术研究的特色之一。理工结合、产学研结合,不仅培养出复合型人才,而且还通过成果转化为国家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为社会和人民福祉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80年代大会战的成果“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曾获得国家科学进步奖特等奖,“脂溶性维生素及类胡萝卜素的绿色合成新工艺及产业化”、“海水生物活饵料和全熟膨化饲料的关键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聚丙烯系塑料制品用的多功能底漆制造技术”等成果均获得了国家技术发明奖。最新的一个成果转化例子是“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以高效催化剂为核心技术的汽车尾气净化器项目目前实现了产业化,年产值达到了2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