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化软实力”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党的文件中第一次使用了“软实力”概念。软实力是相对于经济、军事、科技所体现出来的硬实力而言的,是一种隐性资源。按约瑟夫·奈的观点,软实力主要存在于三种资源之中,即文化、政治价值观和外交政策。以此来看,文化是软实力的重要部分。“软实力”的概念一经提出,随即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研究与应用的热潮。软实力,正变成一个观照世界的新视角;软实力,正成为国际对话的一个桥梁;软实力,正静悄悄地形成纵横捭阖的有效途径;软实力,也可以寄托“欲与天公试比高”的凌云壮志。一个国家,如果说缺乏硬实力是缺钙,那么缺乏软实力就是缺氧;如果说提升硬实力是补钙,那么提升软实力就是补氧。
有这样一种观点:19世纪是军事征服世界的世纪,20世纪是经济发展的世纪,21世纪则是以文化创建新时代的世纪。在这个时代,单凭“硬实力”已难以赢得各国的尊重,而人文的力量、文化的魅力越来越受到普遍关注。2000年,亨廷顿在《文化的重要作用——价值观如何影响人类进步》一书中,用了一组很有意思的统计数字:20世纪60年代,加纳和韩国经济水平惊人地相似;30年后韩国成了工业巨人,经济发展名列世界第14位,而加纳依旧贫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只相当于韩国的1/14。亨廷顿认为文化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见软实力中蕴藏着深刻的硬道理。上个世纪90年代西方人领导人出访,往往是经贸代表团跟随,而现在推介本国的文化是时尚。进入新世纪以来,美、欧、俄、日先后提出了要提升软实力、强化文化在外交中的作用、在国际上树立文化形象的问题。文化作为重要的国家软力量,分量越来越重,影响越来越大。
对此,我们也有深切的体会。2003年中法互办文化年,胡锦涛主席出席了在巴黎举行的“中国年”开幕式。埃菲尔铁塔第一次披上“中国红”,整个香榭丽舍大街行进展演的是绚丽多姿的中华文化。前来观看的法国人满怀喜悦,开心地说:“坐地铁,到中国去!”依靠军事力量无法达到这些,我们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作用。
去年3月26日在俄罗斯举办中国年开幕式,两国元首及诸多高官出席。结束后的国宴上,普京总统主动站起来说:“礼宾程序上没有安排我讲话,但今晚的节目太精彩了,让我们震惊,所以我一定要讲一讲。”演出第一场《东方神韵》的少林小和尚被普京请到克里姆林宫参观、喝茶、聊天,一呆竟然6个小时。这就是文化的力量。
文化部前任部长孙家正有一句名言:“文化如水,滋润万物,悄然无声。”《易经》说“上善若水”,老子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争往往就是争,而又超越竞争,能够起到政治经济手段难以起到的作用。在硬力量相对不足时,努力提升和更科学地运筹文化软实力,有利于提升我国的国际形象,营造好的国际环境,最大限度地化解各种版本的“中国威胁论”。
我们可以通过纵横两组对比,看中国文化软实力的现状:
(一)中国古代文化和当代文化的影响力之对比
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最早交流可上溯到春秋战国时期,那时中国丝绸已成为欧洲贵族的奢侈品,中国在欧洲也获得“丝之国”的美名。中国的典籍、四大发明、医学等通过“丝绸之路”先后传入西方。法国学者莫里斯·罗宾这样写道:“在古代欧洲和启蒙运动时代的西方,中国简直无处不在。”到明末,传教士利玛窦这样记载中国:“这里物质生产极大丰富,糖比欧洲的白,布比欧洲的精美……”。到17、18世纪“中国热”渗透到欧洲的各个层面,持续了两个世纪之久。在反映皇族生活的17世纪的丹麦油画中,可看到中国式的长裙、中国的茶和茶杯、中国的伞盖等。那时的中国与华丽、精美、优雅联系在一起,中华文化也赢得高度尊敬。
但眼前的情况呢?人们谈论的多是法国的奢侈品、意大利时装、德美的汽车、美国的电脑软件。我们的青少年消费的也是美日的卡通、日韩电子游戏和新鲜出炉的“哈里波特”。我们仍可以宣称自己是文化资源大国,但有资源未开发等于零,被别人开发就成了别人的东西。譬如我们的花木兰,《木兰辞》“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说的是她隐藏女子之身,但美国拍摄的《花木兰》让她在军中恋爱,在利用我国文化资源的同时,也拿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解释权。在当今世界,只有把文化的资源优势变为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才是这种优势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物质生产与文化生产之对比
在物质生产和经济建设领域,我们已从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工厂,正努力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中国商品走到了世界几乎每一个角落,其影响力无人能够忽视。曾任商务部部长的薄希来说过:“10年前,中国的物质商品是千方百计创出口;10年后变为想方设法解顺差。”而当代中国文化的发展远没能达到这个境界,没有与我们的物质产品一路同行。一般说来,发达国家是文化产品的生产者,发展中国家主要是消费者;发达国家是文化消费的引领者,发展中国家更多是扮演追随者。因此,在文化建设领域,我们面临着从世界市场走向世界工厂、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的双重任务。
从以上两组对比,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影响力与过去、与经济领域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文明古国不一定就是文化大国,文化资源大国也不一定就是文化强国。“弱国无外交”被认为是国际交往的潜规则,主要针对硬实力而言。文化弱国也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外交,更谈不上文化外交。9·11事件后,美国为改变其国际形象,成立直属白宫的“全球沟通办公室”,近期又大力推动“大文化外交”,以软力量争取人心;俄国则提出“文化扩张政策”,普京强调要加强和确立俄在世界文明中的新作用、新地位;欧盟进入新世纪以来两次发表文化战略文件,决心提升其软力量;日本提出建设具有“国际文化力”国家的目标,将其动漫卡通形象推向世界,树立文化日本的形象;韩国也提出了“文化立国”和“韩国文化世界化”的口号,以及文化产业“三步强占战略”(中、日、欧美),前两步走得很成功,在中国刮起“韩流”,在日本唱响《冬日恋曲》。当今世界,文化已经作为一种重要的软实力,日益走上国际政治和外交前台,对我们这个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大国来讲,实在是一个巨大挑战!
二、“文化走出去”的功法与牌理
如何应对来自文化方面的挑战?如何守护当代中国的文化疆域?如何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笔者认为首先应做两方面的努力:
(一)苦修内功——创造新的文化辉煌
要努力促进文化事业的繁荣,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夯实文化大厦的基础。只有激活民族文化创新思维,提升文化自信,才是走向世界的前提。
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这是经济社会繁荣发展的必然趋势。历史上每一个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往往也都伴随着文化的繁兴。我们常说强汉盛唐雄视百代,那确实是古代中华文明的巅峰。汉朝的鼎盛催生了汉赋的鼎盛,唐朝的鼎盛也带来了光耀千秋的唐诗。汉唐虽已远去,但其流风遗韵已深深溶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经过连续三十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当今中国在世界经济版图中的地位大大提高,为文化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如何正确处理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而言,种族、肤色、语言都不再是可靠的标记,只有优秀传统文化才是真正的内在标识。她能够让我们在通向未来的征途上,不割断民族文化的血脉,在走向世界的道路上不忘记回家的路。如果说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家园,那传统文化就是我们灵魂的故乡,任何时候我们都不应忘记自己的故乡,这是我们的根。
在阿富汗博物馆大门上有一条著名的横幅:“只要一个国家的文化和历史活着,这个国家就会活着。”这个“活”字用得真好。要让我们的历史文化活着,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不断创新。没有创新,就只有增长,而不是发展。我在会见时代华纳总裁时,见他感叹中国的饮食文化丰富多彩,就和他开玩笑:“我们西安羊肉泡馍一锅老汤,就有400年的历史。”他把眼睛瞪得圆圆的:“什么老汤?比我们美国历史还长200年?一定得去尝尝!”试想这锅老汤如果还是当年那点汤汤水水,还能保存下来吗?早就蒸发了!即使能保留下来,还能品尝吗?它的存在价值在于数百年中不断丰富着,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元素。我们有长城、运河、兵马俑,举世闻名;我们还有京剧、昆曲和越剧,有口皆碑。但应该清醒地看到,这首先是祖宗的光荣,其次才是后人的骄傲。假如不能创造出同样灿烂的当代文化,我们的文化道统就有可能中断,变成一种博物馆的文化。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历史,赢得时代;只有创新才能赢得大众,赢得世界。
胡锦涛同志提出要在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创新,给我们的工作指明了方向。这种创新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文化的内容形式的创新,这是目的;二是体制机制的创新,这是保障;三是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这是手段。不久前嫦娥一号探测月球成功,实现了中华民族奔向月亮的千年梦想。嫦娥奔月、夸父追日、女娲补天等美丽传说都内蕴着这样的梦想。科技的发展让文化梦想成真,文化插上了腾飞的翅膀!而只有三位一体的全面创新,才能打造出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化辉煌。
(二)勤练外功——打好对外文化交流的三张牌
1.对外文化交流牌——扩大影响。这几年中法、中俄互办文化年,在美国举办中国文化节影响很大,对欧美主流社会产生了示范和连锁效应。许多国家纷纷要求效仿。
2005年10月,在华盛顿肯尼迪中心举办中国艺术节,开幕式100分钟演出中响起90多次掌声,其后的40多场演出都出现一票难求的状况。美国观众盛赞这是世界一流的演出,主流媒体以大量篇幅正面报道,美国国会还专门通过决议,做出支持的议案。而今年初与大英博物馆联合举办“秦始皇兵马俑”展,日观众流量3500人,预计会有75万人参观,在欧洲创了纪录。英国首相布朗、瑞典女王、法国前总统希拉克都去参观。BBC对这一展览专题报道了40分钟。
大型对外文化活动的效果,应从三方面看:是否进入主流场地;是否有主流社会参与;是否得到主流媒体热捧。在华人圈里走街串巷,充其量是自娱自乐。
2.对外文化宣传牌——紧密配合。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做,歌诗合为事而发。”一句话点明了“时”与“事”的意义。时和事,就是政治,就是大局。对外文化交流要讲政治,配合国家外交大局。
这几年在文化外宣中有两个品牌是比较闪光的。
一是春节品牌:经过近10年的推动,春节品牌已从一般民众影响到主流社会,泰国、马来西亚、法、英、美等国元首逢节向华人祝贺。我们应推动春节逐步成为国际化节日,不仅是维系海外华人的精神纽带,而且成为外国人了解中国文化的一个窗口。
二是配合重大国事开展文化活动的品牌。如国家重大外交活动,国家领导人出访,同时安排一些优秀剧目的演出或重要展览,效果甚佳。
在外宣方面特别要注意不可生硬和强加于人。要调整以往重宣传轻沟通的做法,蕴宣传于文化之中,寻求共同点,增强亲和力。外国媒体评论说,中国人有时急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但由于过分突出官方的声音,不善于用对方听得懂的语词和喜欢的方式,有时效果相反。当年邓小平接受意记者法拉奇采访,通过这位素以尖锐著称的女记者之笔,一夜之间将中国改革开放的意图准确传递到世界。长期以来,我们的援非医疗队、东方歌舞团等民间大使,也曾很好地表达了中国的善意,彰显了中华文化的魅力。
3.对外文化交流的贸易牌——经营文化。前两张牌是传统的对外文化工作内容,我们已运用娴熟,打得也比较精彩,而贸易牌还是我们的弱项。对外文化交流需要向更宽的领域拓展。文化走出去的急务,是中国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要走出去。要更多地采用对外文化贸易的方式,在赢得掌声与喝彩的同时还能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中国文化企业不能永远在内河航行,而必须驶向蔚蓝色的海洋。中国文化企业固然需要从世界各地满载艺术精品归航,但更需要满载中华艺术精品驶向海天万里的彼岸。
(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副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