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多年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转战云南,红一方面军在云南经过16个县境,红二、六军团在云南经过27个县境,在云岭大地留下了不朽的足迹和永恒的记忆。
80多年后,在脱贫攻坚战场上,红军长征不怕牺牲不畏艰难的精神激励着云岭儿女战胜贫魔,红军长征在云南走过的地区,成为云南脱贫最快的地区之一。在去年云南首批脱贫摘帽的15个县中,红军长征走过的县就有7个。在云岭春暖花开的日子,记者走进红军播下革命火种的昆明市寻甸回族彝族自治县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谋县,感受一粒粒长征精神的种子在脱贫战场开花结果的故事。
柯渡遗址
红色旅游火起来
红军长征两次路经寻甸,中央军委在寻甸县七星镇鲁口哨发布了“4·29”渡江令,毛泽东、周恩来等领导人驻在柯渡镇丹桂村指挥作战,写下红军战争史上传奇的一笔。2018年,寻甸县在新时代再争荣光,成为云南首批脱贫摘帽的15个县之一。
今年3月中旬,记者来到柯渡镇丹桂村。村里的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建于1974年,近10多年来,到纪念馆参观学习的人逐年增多。“现在一年参观人数突破30万,人们在这里瞻仰红军总部遗址、重温入党誓词、唱红歌、上党课,‘七一’前后每天都要接待60多个单位团队。”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馆长马继功说。
作为全国红色精品旅游线路,去年约有70个省内外团队来柯渡参观。附近的年轻人也喜欢来纪念馆拍婚纱照。去年昆明市新华书店还在丹桂村创办了云上乡愁书院。
红色旅游给丹桂村带来了火爆的人气,也带来了发展服务业的新机遇。
“我的农家乐每年接待游客1万多人,营业收入近50万元,还招了两个贫困户来打工。村里还有两家农家乐,收入也跟我差不多。”丹桂村小组长杨廷发说。2006年他最早在村里开起了农家乐。从柯渡集镇到丹桂村几公里的路上,分布着50多家餐馆,带动了当地餐饮业和养殖业等。
除了发展旅游,丹桂村通过“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引导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全村2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入股丹桂宏达养殖合作社,发展生猪养殖和肉牛养殖。去年全村312户脱贫,人均纯收入7600元。
2017年,丹桂村成为全国文明村。2017年以来,寻甸县打造以红军长征柯渡纪念馆、鲁口哨“4·29”渡江令发布地革命老区幸福乡村建设为核心的红色旅游精品,建成全省爱国主义教育重要阵地,努力实现红色旅游产业化经营,推动脱贫攻坚。
长征沿线
菊花菜花香起来
一片片橘红色、一片片粉红色,宽敞的大棚里开满了非洲菊。这是寻甸县柯渡镇新村200多亩花卉种植基地。基地负责人杨忠朝介绍:“这里的非洲菊一年四季开花,可以采摘四次。花直接卖到北上广等大城市,一年销售收入600万元。”
4年前,长期在昆明斗南卖花的杨忠朝来柯渡租地种花,成立了花卉种植合作社,带动139户贫困户入股,村民们不仅有租地收入,又可到基地打工,月收入2000多元,入股的年底还可以分红700元。
当年红军从柯渡向西翻越一座大山,来到寻甸县鸡街镇宿营。鸡街镇有个红军长征纪念亭,亭内石碑上记载了一个“红军号”的故事:一个叫朱仕光的村民救助了一个小红军号兵,小红军追部队时把军号留给了朱仕光,后来这把军号收藏在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
今天的鸡街人在脱贫攻坚战场上同样勇于开拓和担当。
“在寻甸我们可以全年种菜,一年收获6次,目前这里已经是全国较大的西餐蔬菜种植基地。”寻甸福邦农业公司基地负责人潘康全说。在他身后,是几乎覆盖半个鸡街坝子的1500亩种植西餐蔬菜的白色大棚。在育苗区,机器流水线自动化上袋育苗,1小时可育苗5万多株;在种植区,各种西餐蔬菜茁壮生长;在包装区,工人们正在整理各种蔬菜,装箱上车,一辆辆货车在装满蔬菜后将奔赴粤港澳。
“我们村去年就脱贫了,村里有5个人来这里打工,1天能挣80元。”基地附近古城村妇女凡次燕边修整蔬菜边说。
西餐蔬菜种植基地是鸡街镇从广东引进的产业脱贫项目。公司每年向鸡街380户农户支付土地流转费230万元,其中贫困户160户;每天用本地工人300多名,一年支付工资超1000万元,为当地农民提供了就业机会。
近几年来,寻甸县遴选187家农业企业(合作社、大户)采取“党支部+企业(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等方式,发展烟、薯、菜、畜、禽等特色产业,实现每个贫困村有1至两个主导产业,每个贫困户有1至两个产业增收项目,带动贫困户30500户,户均增收1850元以上。
金沙江畔
万人新村建起来
1935年,红一军团经过元谋县,准备在江边乡龙街渡口过金沙江,后改往皎平渡过江。至今龙街村还保存着“大家都是中国人,要携起手来共同抗日去”等红军标语。
今天,元谋人民正在热坝荒坡上的甘塘安置点建设一个万人移民新村,打造“中国傈僳族第一村”,距县城仅5公里。以村组为单位的一个个易地扶贫搬迁移民村寨早已建成,从金沙江两岸的姜驿乡和江边乡搬迁来的934户3497名傈僳族村民去年底全部入住,其中贫困户580户。姜驿乡是云南省唯一在金沙江北岸的一片飞地,连接姜驿乡和江边乡的是金沙江红军渡口龙街渡,两乡搬迁地区是傈僳族群众聚居地,交通闭塞、灾害频发,十分贫困。
记者近日走进甘塘安置点姜驿乡画匠村移民村,只见一栋栋新房整齐排列,有些村民正在铺水泥地,有一户摆了酒席,正宴请亲朋好友,村庄忙碌而又喜气洋洋。58岁的村民李如贵和老伴正在用水泥抹外墙,他笑着说:“以前在高山上干旱缺水,住的是土掌房,现在搬来这里生活方便,儿子就在附近县城打工,盖房子花了14万元,政府补助了13万元,感谢政府!”
“以前在姜驿老家送孩子上学要走一二十公里,看病更远,搬来这里后,离学校、医院都很近,我和媳妇在附近的蔬菜基地打工。”白果村村小组长李爱平说。
李爱平说的学校医院就在半里外另一个移民村寨旁,具有傈僳族建筑风格的小学、幼儿园、卫生所已建成使用。为让搬迁群众有长久收入来源,元谋县确保人均1亩耕地,人均0.3亩由农户自己种菜种粮,人均0.7亩土地用于统一流转,以热带水果科技园区和傈僳族多彩民族文化为依托,打造傈僳族特色小镇。
金沙江乌东德水电站将于今年底蓄水,元谋县有4个乡镇11255人需移民搬迁,一部分搬迁到甘塘安置点,目前正在热火朝天建设新房,今年6月底前将建成入住,届时甘塘将成为6000人的移民小镇,著名的贫困乡姜驿乡也将摘掉穷帽。
越来越多的红军长征沿线地区的群众通过发展特色产业、红色旅游和易地搬迁率先脱贫,为云南近3年实现374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奠定了坚实基础,也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上了激荡人心的贺礼。
(光明日报记者 张勇)
《光明日报》(2019年04月14日 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