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投资家、设计师胡应湘 胡应湘:勾勒港珠

专访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投资家、设计师胡应湘 胡应湘:勾勒港珠

       改革开放以前,内地是一个大齿轮﹐香港是一个小齿轮,香港作为其中一个小齿轮慢慢带动了大齿轮转动。而内地的经济起飞后,大齿轮越转越快速,香港作为小齿轮必须加快转速才能跟上这发展,建设“港珠澳大桥” 便是其中一项必要的硬件,让香港在国家发展中跟上转速。

       采访胡应湘是在位于香港湾仔皇后大道东合和中心(Hopewell Centre)的办公室。他的办公桌上摊开的都是完成的建筑设计图,办公桌后面的一角是亮着灯的绘图桌。虽然已经年届82岁高龄,但他每天还在工作,因为他是一名专业的建筑及工程设计师。

       1983年,当我刚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我的同事曾经在两会之前专访过胡应湘,文章的题目是“他的一颗中国心”。之后,由于采访港珠澳大桥,高频率地听到人们多次谈起他,都是与港珠澳大桥最初的蓝图与构想相关。

       胡应湘留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他的见识与远见。采访结束前他给我讲了一个故事:胡应湘的祖籍是广东花县(现为广州市花都区),当年白云机场迁址有两个选择,一是番禺的南沙,另一个是花都。时任花都市市长曾拜访他并为难地说,机场放在花都他们愿意,但是土地出让金给得太少了,南沙因为土地价格太贵,机场管理局没有接受,所以来征求胡应湘的意见。胡应湘对来访者说:“不要讨价还价,马上接受”,这让来访者感到意外。胡应湘进一步解释说:你们不要怕吃眼前的小亏,况且人家还给你钱,即便是白送土地也没有关系,只要有了飞机场就能带动整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市长听取了他的建议,广州新白云国际机场落户在花都,目前在中国十大机场排名中位居第四。机场建成的初期,花都每天有三家工厂落户,现在花都市有工业企业500多家,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基地。胡应湘先生以全世界飞机场周边制造业发展的逻辑, 当时就认定,新飞机场如同是个磁铁,之后必将令制造业的“铁块”们聚集在花都。

       正是缘于胡应湘的见识与远见,在1983年他最早提出了兴建连接香港与珠海的跨海大桥的设想,因为他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见到于1964年通车的桥梁隧道综合体——切萨皮克湾大桥,当时被称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切萨皮克也被称为 “大贝壳湾区”。他熟悉美国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San Francisco Bay Area)和日本东京湾区,对连接旧金山湾区五个部分的跨海大桥如数家珍,生长于此的电子工业和计算机业的王国硅谷(Silicon Valley),在短短几十年之内聚集了1500家技术创新公司,而一个世纪之前这里还是一片果园,珠三角当然可以携手港澳打造世界的第四个大湾区——粤港澳大湾区。

       见识,是做出判断和认识的前提,也决定人的格局;而远见则体现洞察事物的能力与前瞻性。胡应湘依据经济发展阶段的规律,认为修建连接粤港澳湾区的伶仃洋跨海大桥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大势所趋。为了这个判断,他花了近30年的时间推动建设此跨海大桥,一次又一次从来没有放弃,无论是面对港英政府与内地隔离政策的拒绝,还是在香港回归后特区政府时期,他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坚持推动修建这座经济与人心融合的大桥。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港珠澳大桥前身,还有另外两个名字:“内伶仃洋大桥”和“粤港澳大桥”,这座连接珠海与香港的跨海大桥,嵌印着胡应湘的智慧、坚持与知识贡献。

专访香港知名爱国人士、投资家、设计师胡应湘 胡应湘:勾勒港珠

       比见识和远见更重要的是胡应湘的爱国心。改革开放之初,他在珠三角地区投资500多亿元基础设施,包括公路、电厂、大桥,而非房地产,其目的仍和他的远见与爱国心紧密相关:他笃定珠三角地区会成为世界新的制造中心,他最大心愿是缩小珠三角家乡人民与香港地区的收入差距。短短40年,他的这两个愿望都实现了,今天的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一个新兴的工业化城市群,制造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嬗变到技术密集型产业和资金密集型产业,2016年,珠三角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为25139.68万元,约占世界工业增加值19.898万亿美元的2.3%,超过法国(2.2%),接近英国(2.4%)、韩国(2.5%)和印度(3.0%)的工业增加值。珠三角地区人均GDP在2016年达到11.43万元,其中深圳167411元,广州141933元,珠海134548元。

       40年前珠三角还是香港、澳门隔壁的穷邻居、穷亲戚,而今深圳GDP总量已经接近香港。对此,胡应湘使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他说:改革开放以前,内地是一个大齿轮,香港是一个小齿轮,香港作为其中一个小齿轮慢慢带动了大齿轮转动。而内地的经济起飞后,大齿轮越转越快速,香港作为小齿轮必须加快转速才能跟上这发展,建设“港珠澳大桥” 便是其中一项必要的硬件,让香港在国家发展中跟上转速。

为缩小香港与内地收入差距修建基础设施

       《21世纪》:你是提出修建连接香港与珠海跨海大桥的首倡者。据说你在1983年时提出这个设想,而查阅文献看到的记录是在1986年,你和李嘉诚共同向香港政府提出《西部港湾—大屿山重要发展计划》草案的第四条建议中,提出了“兴建几条跨海大桥或隧道”。

       胡应湘:最初设想与概念的提出早于1983年。

       1979年初中国提出改革开放,我当时认为中国有希望了。中国有超过10亿人口,其中有4亿多劳动力人口。从1979年开始我开始研究珠三角地区,如何以发展制造业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纵观中国与世界历史,凡是一个国家成为制造业中心,这个国家就不会是穷国。中国在宋朝、明朝时期生产的丝绸、茶叶、陶瓷以及粮食处于世界第一位,所以不难理解这两个朝代的GDP分别占到世界总量的22.7%与24.9%(Angus Madison)。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工业革命,以棉纺织业的技术革新为始,以瓦特蒸汽机广泛使用为枢纽,推动蒸汽机车,并修建了铁路,工业革命使英国成为世界头号资本主义强国。

       《21世纪》:是的,之后法国、德国和美国分别成为制造业大国,进而成为经济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