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强县聚焦城乡、校际、区域之间教育发展不平衡、资源配置不均衡等堵点、难点,持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统筹全县优质教育资源,在全县中小学大力推行集团(联盟)制办学模式,通过优质校和薄弱校之间“六大行动”(管理联通、队伍联建、教研联合、文化联创、质量联评、帮扶联动),促进学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缩小校际差距,扎实推进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教育公平和优质均衡发展的目标。
同步管理 秉承一体化办学模式
宁强县围绕“以老带新、以强带弱、以城带乡”的原则,建立了南街小学教育集团和以14所优质学校为组长、41所农村学校为成员的学校联盟。制定了集团(联盟)制办学和结对帮扶章程、发展规划,建立了管理制度,完善了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各成员学校以项目合作为主抓手,在学校品牌、管理理念、制度建设、教育教学、教研活动、教师研训等方面开展项目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并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研究制定学年度工作计划、项目清单和奋斗目标。
强弱互补 有效盘活校际资源
加大集团(联盟)内教师交流力度,建立完善集团(联盟)内教师合理流动机制。组长学校和成员学校互派不少于学科专任教师总数的5%的教师进行轮岗交流,使教师由“学校人”变为“集团(联盟)人”。同时,充分发挥集团(联盟)、帮扶区域内学校优秀领导和骨干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建立“教研训一体化”区域研训、项目式培训学习、跟岗培养、师徒结对、“互联网+”教师专业发展等制度措施,促使各学科各领域在集团(联盟)或帮扶层面形成骨干教师引领团队。
组长学校和帮扶学校立足各成员学校实际制定教育帮扶计划并抓好落实工作,以学科教师资源互补为重点,探索区域内优秀教师“走教制”服务,推行“名师型”走教、“特色型”走教、“补缺型”走教等多种形式的优秀教师走教模式,逐步解决成员学校薄弱学科教师资源缺乏的问题。同时,大力开展名师带徒、带教研、带课题的“三带”活动,促进区域内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快速提高。
打破壁垒 共享优质教育资源
在强化制度政策保障和过程管控下,集团(联盟)办学逐渐“生根发芽”。目前,57个集团(联盟)学校都形成各自特色,并逐渐打破壁垒,优质教育资源得以互通共享。
01、教研联合,促进教育内涵发展。
集团(联盟)学校共享课程资源,组长学校在高质量实施基础性课程的同时,集聚区域内各成员学校,建设具有集团(联盟)特点和区域特色的优质课程开发、共享、配送机制,促进优质课程资源共研共享。同步教学管理,区域成员学校在教学计划、质量监测等方面实行同步管理,积极推行“互联网+教育”方式,常态化开展区域内学校“同步课堂”活动,提升区域内课堂教学水平。实行教研联动,重大教科研项目由组长学校组织集体攻关,引导集团(联盟)内教师积极参与,做好课题成果在集团(联盟)内的推广与应用工作。
02、文化联创,促进办学水平提升。
积极倡导文化引领学校发展,在尊重集团(联盟)内各成员学校办学实际和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凝聚发展共识,凝炼核心价值,丰厚区域学校文化内涵,培育向善向上、和谐奋进的校园文化,以先进文化引领学校发展。搭建学生素养提升平台,组织开展校际间艺术节、体育节、科技节和文化节等活动,打造富有特色的学校文化,整体提升办学品质。创新学生联合培养机制,积极探索集团(联盟)内各学校之间学生联合培养、贯通培养方式,开展共读书同历练、“手拉手”、“一对一”等交流帮扶活动,进一步扩大集团化、联盟化办学的受益面。
03、质量联评,促进教育质量提升。
各集团(联盟)学校每学期开展一次联合教学质量检测活动,做到统一时间、统一命题、统一阅卷、统一评价、统一分析,促进集团(联盟)内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完善考核奖励机制,对推进集团(联盟)办学、结对帮扶有贡献的管理团队和教师进行表彰奖励。
彰显实效 深度合作促发展
大力实施联盟(集团化)办学以来,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实效,促进了全县教育稳步发展。一是教师的流动机制迅速盘活。各联盟学校严格落实每学年教师不少于专任教师总数的5%进行轮岗交流,促使联盟内优质教师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与合理共享,有效缓解了农村学校师资紧缺和不配套的矛盾,为促进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大幅提升提供了师资保障。
二是教师的专业素养迅速提升。各联盟(集团)内积极开展教师联训活动,实地学习优质学校管理方式、工作态度,研学方法,思想认识、业务水平呈现出双赢局面,组长学校管理干部、教研组长、骨干教师实地为成员学校指导示范,干部教师专业水平突飞猛进。三是教育质量大幅提升。大部分学校,尤其是农村偏远学校在联盟(集团)组长学校的示范带动和帮扶引领下,教学质量得到了迅速提升。如青木川九年制学校、安乐河八海小学等在2020年春季学期期末考试中均取得了优异成绩,较以前大幅提升,促使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满意度大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