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开始进入大学校园 我们的大学准备好了吗?

  00后没那么好忽悠

  当年轻的面孔出现在显眼的位置,大学校园又到了一年最热闹的时刻。

  9月的开学季,是大学里最不新鲜的新鲜事儿。不管年复一年涌动的人潮带来多少不同的话题,年轻人永远是这段时间的主角。初入大学校园的年轻人有着迥异的过往,经历了不同的奋斗,但他们总是怀着相似的憧憬,揣着相通的疑惑。迎新的活动五花八门,开学的致辞此起彼伏。每一所大学都铆足了劲,接纳新生的力量。

  2018级大学生身上的标签变成了“00后”。据统计大学新生中有超过2/3出生于2000年或之后。他们是21世纪的第一代公民,将慢慢变成主角。

  我们习惯于用10年或5年划分一代人。简单的数字未必能切出截然不同的两代人,但至少在中国,00后的登场还是意味着一个重要的节点。

  对于他们来说,几乎所有被上一代人看做希望和未来的东西,都变成了生活本身。互联网和全球化,分别在无形和有形上消灭了他们探索的边界。世界不再是按部就班地在他们面前徐徐展开,而是充分被拉平了,观念的更迭、知识的更新也都前所未有地加速。他们汲取着前人难以想象的养分,也经历着前人难以想象的成长。

  问题是,当这些人进入大学校园,今日新闻,我们的大学是否准备好了?

  心理学家唐映红在一篇文章中表达过类似的忧虑。他看到,互联网和全球化给了00后更多选择和评价老师的机会。当慕课平台的发展,让一个哪怕是在三本院校的学生,也能很容易地找到重点大学甚至美国常春藤盟校的网络课程资源时,“对于那些习惯了照本宣科的教师,习惯了信口开河讲那些连自己压根儿也不相信内容的教师,00后新生恐怕没有那么好忽悠了”。

  同时,社交网络使不同学校、不同地域的学生彼此联系起来。任何一所学校颟顸的治校举措,很容易就被学生识别出来、传播开来。

  更重要的是,00后受到互联网流行亚文化的影响更为明显和深刻。正统的学校教育如何迎接00后,怎样获得00后的认同,不只是在这个喧闹的9月值得留意的一种声音,也是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需要冷静思考的课题。

  欢迎的姿态或许可以先从倾听开始。我们总是习惯于以审慎的眼光打量新生力量,而不是拥抱他们。这或许是基于人类的本能。但是,当站在我们面前的00后,拥有更快速的学习能力和更丰富的信息储备,我们又有什么底气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指点他们的人生?

  当他们思考贫穷的时候,我们担心他们浅薄,担心他们美化一件自己并不了解的东西。当他们谈及未来的时候,我们又认为他们幼稚,想当然地认为他们对困难一无所知。在指责和教育之前,不妨先听听他们真实的需求和想法。其实,没有哪一代人不接受前人的质疑,也没有哪一代人真的像前人担心的那样垮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成长罢了。

  互联网上混得久了,也就见惯了那些贴标签的行为。无论是“垮掉的一代”“被短视频毁掉的一代”还是“丧”,制造标签都很容易,怕只怕标签堵住了沟通的渠道。一边的人被标签一叶障目而看不见年轻人真正的样貌,另一边的人乐得在标签的掩护下自由发展。

  大学里的开学致辞大都很“高大上”,长辈们总是希望年轻人多承担些责任,立大志,成大事,有大视野。这都没有错,中国的未来需要这些年轻人努力向上。但是,如今的年轻人经过更加恣意生长的青春,他们重视个性胜过一切。要求他们走上长辈们期望的道路前,需要尽可能多地去听听每个人的声音和愿望,让这条路更宽阔,容纳更多的力量。

  当然,倾听并不意味着放任。理解是为了给日后的教育打下基石。“互联网的原住民”并不天然具有身份正义,00后同样需要经历成长的烦恼。互联网给了他们信息的便捷,这是他们前进的基础。但是,信息和知识之间还存在巨大的鸿沟,这一步需要小心跨越。

  在这种鸿沟面前,复旦大学今年开学典礼上校友陈先发先生的发言,不失为一个适时的提醒。他看到了信息化对人类发展的澎湃推动力,也听过年轻人诉说睡眠之外时时在刷屏的状态——而且越刷屏,就越有信息饥饿感。这种状态下,一旦手机离手,就会失魂落魄。信息的海量堆积不仅没有带来内心的充实,反而总觉得内心空荡荡的。在开学典礼上,他送出的5个字建议是“不做空心人”。

  这或许是技术极速发展带来的后遗症,今天新闻,而对付它,大学固有的“重”是一剂药方。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恒定的价值观,是一所大学能够给学子的良药。当然,恒定并不意味着僵化和腐朽。每年踏进校园的新人都会多多少少带着时代的气息和社会变迁的烙印——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生热衷于探索世界,新世纪出现在校园里的人则习惯于强调自我。这并无高下之分,重要的是消化这些变化,把它变成传统的一部分。而00后无疑将带来一些变化,毕竟,他们真的没那么好忽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