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栏目
首页国内 • 正文

荒原驚開綠色新天地——阿克蘇柯柯牙荒漠綠化紀實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作者:CoCo

原標題:荒原驚開綠色新天地

荒原驚開綠色新天地——阿克蘇柯柯牙荒漠綠化紀實

天山北麓的鬆海逐漸遠去,飛機在雲間靜靜南行,前方塔克拉瑪干沙漠讓人望而生畏的灼熱黃色仿佛扑面而來。然而僅僅一個小時后,大地突然換了容顏,浩瀚的綠色如巨潮鋪陳天際,飛機輕快地盤旋滑落,恰似一隻歸巢的天鵝。阿克蘇到了!

這片浩瀚綠海就是柯柯牙1986年起,阿克蘇各族群眾在地委行署的帶領下,開始在市郊的風沙策源地柯柯牙實施生態綠化工程,32年時間植樹115.3萬畝。這個驚世工程,徹底改變了亙古荒原的蒼涼地貌。黨的十八大以來,這片有著強大生命力的滔滔林海,正在加速向四周蔓延,成為中國荒漠綠化的新標杆。

置身於綠海之中,人們總會有“驚艷”之感。然而從個體的“驚艷”到世人的“驚嘆”,這其中必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32年柯柯牙荒漠綠化歷程,書寫的是一部綠色發展史﹔幾代戰天斗地的柯柯牙人,勾勒出的是不向困難低頭、一代接著一代干、“自力更生、團結奮斗、艱苦創業、無私奉獻”的柯柯牙精神群像﹔翻滾的柯柯牙綠浪,守護的是280多萬阿克蘇各族兒女的民生福祉。柯柯牙從荒原到綠海的生動實踐,也為世界貢獻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中國方案。

民生福祉:催生奇跡的強大動力

如今,阿克蘇已經綠波遍地,翠色連天,各族人民在林海中安居樂業,各得其所。

中秋之夜,頡富平沐浴在銀色月光下,聲音和緩而欣慰。“我當時想,為官一任得為老百姓做點什麼。做什麼呢?就去解決當時最緊迫、難度最大、老百姓需求最強烈的事。所以我們開始在柯柯牙種樹,一期種了將近2萬畝,但我真沒想到如今光這裡就有一百多萬畝林子。這個成績了不起!”

頡富平站立的地方正是柯柯牙工程的實施地。曾經的荒地如今成了一個樹影婆娑的生態休閑農庄,名為“和園”。農庄外,株株大樹昂首挺胸,簇擁著這位80多歲的老人。

民之所好好之!正是這一基本判斷,催生出阿克蘇大漠戈壁中的萬頃碧波。1985年,時任阿克蘇地委書記頡富平,面對的是一個極其嚴峻的現實:完全暴露在荒漠中的阿克蘇,有著覆城之虞!

沙漠離城區隻有6公裡,並以每年5米的速度步步逼近。一年有一百天的時間都在刮沙塵暴,沙如巨獸,城似幼雛。天天吃土、月月埋沙的阿克蘇人民苦不堪言。

“一刮風,睜不開眼。大白天的,眼見著天就被刮黃了,連對面的人都看不清,進屋就得開燈。”麥麥提依明·阿木提25歲進入柯柯牙林管站工作,如今已漸近花甲,“一場大沙暴,車輛的漆都被風沙打掉了,露出的全是鐵皮。”

日子真苦啊!老百姓多麼渴望綠色。“阿克蘇”維吾爾語意為“清澈的水”,然而再清澈的水,沒有樹,也隻能任狂沙從大地上肆虐而過。

人的命脈在田,土的命脈在林和草!誰都希望地裡長樹,可誰去種呢?誰有力量去種呢?要改變阿克蘇的環境,要種的不是一棵樹,而是萬畝林啊!這裡苛刻的綠化條件,已經完全超出了單獨個體的改善能力。

今年9月25日,第一任柯柯牙綠化工程常務副總指揮何俊英,在阿克蘇百萬畝林海中靜靜離開了。生前接受採訪時,這位跟隨王震將軍入疆的老人讓記者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就是:“這件事誰能做?隻有黨和政府能做!咱們國家的重要優勢在哪裡?就是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

解決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是執政黨使命所在。1986年,時任地委領導班子下定決心,在阿克蘇最大的風沙策源地柯柯牙開始實施荒漠綠化工程。解放軍官兵、干部、群眾、學生,阿克蘇市和溫宿縣的所有人都輪番上陣亙古荒原,揭開了柯柯牙綠化工程的大幕。

“在柯柯牙實施綠化工程,就是想阻擋風沙,給阿克蘇人民一個理想的生產生活環境。”頡富平說,“當時想著有朝一日能用樹把阿克蘇圍起來,大家的日子就好了。”

頡富平在任時吹響了向柯柯牙進軍的號角,但工程卻並沒有因他的卸任而終結。自那時至今,阿克蘇地區各級黨委和政府,沒有一屆弱化對柯柯牙工程的建設力度,在不同時代竭盡所能擴展著大地的綠色。

“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將生態文明建設與民生福祉緊緊連在一起。“美麗中國”概念由此深入人心,阿克蘇荒漠化治理驟然提速,生態系統修復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廣度。

32年后,頡富平的理想變成了現實。如今的阿克蘇,東西南北四面都已經種上了綿延綠樹。有的正在生長,有的已經成林。昔日的亙古荒原柯柯牙成為一個綠色“泉眼”,層層翠波從其中漫延而出,流淌到廣袤大地的角角落落。如今整個阿克蘇地區人工林面積已達到522萬畝。

綠水青山:記得住的美麗“鄉愁”

綠色意味著什麼?是讓風小一些,讓百姓出門不用戴口罩麼?32年前,答案也許就是如此。然而今天,人們對綠色的理解早已不再如此簡單。

建設什麼樣的生態文明?32年的阿克蘇荒漠綠化進程,也正是人們對人類與自然關系的理解不斷深化,實踐、思考、總結、再出發的過程,正是在理論與實踐的循環往復中,阿克蘇人心中的生態文明內涵逐步豐富起來。

1992年,張志軍來到阿克蘇地區林科所擔任技術員,如今已是阿克蘇地區中心林管站高級工程師。“這些年阿克蘇造林理念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一期開始的戰天斗地,到二三期合理利用自然,再到如今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草,以自然恢復為主、人的力量為輔去改善自然。它是一步步疊加的,內容越來越豐富。”

人類在同自然的互動中生產、生活、發展,人類善待自然,自然也會饋贈人類。當生態環境向好時,文明復興才會有基礎性條件。阿克蘇的實踐為此提供了生動注解。

在柯柯牙,高大挺拔的白楊樹護著道路,串聯起林區的各個角落。白楊護衛之下,蘋果樹、核桃樹布局整齊,綠樹掩映中,四處露出農家樂的招牌。

多浪河畔,清水綠岸,魚翔淺底,鳥鳧深葦,一路之隔,溫暖的陽光斑駁洒在森林公園的林地上,像在地面流著一條光影的河。整個阿克蘇市已經變成了一個大公園。

記者在這裡遇到了正在游玩的張莉。1992年,張莉去了杭州做生意。當她在西子湖畔為夢想拼搏時,中國西部邊陲的阿克蘇地區,數百萬人正在為家園的綠色之夢揮汗如雨,殫精竭慮。

“到處都是綠色,風沙已經感覺不到了。我去了濕地公園、森林公園,又來多浪河景區,太漂亮了!”26年后,張莉回到了阿克蘇,已經完全認不出自己的故鄉,“我媽媽在庫爾勒,兒子回到阿克蘇工作了。我這兩天正在看房子,想把杭州的房子賣了,在阿克蘇買房子,把媽媽也接過來,大家住在一起。”

上有高堂能盡孝,下有兒女以承歡。抬頭可望繁星閃爍,閉目則聽蛙鳴入眠,無數阿克蘇人就這樣舒適地在家園裡享受著每一天。而所有這一切,都是他們靠自己的雙手奮斗出來的。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国际   |   国内   |   财经   |   科技   |   娱乐   |   汽车   |   房产   |   教育   |   军事   |   生活   

Copyright © 2002-2017 eastdaily.net.cn. 东方日报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