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企职业人掀离职潮,人才与企业双向选择

  “去年上半年每天会接到猎头的几个电话,问我有没有意愿跳槽,直到现在,我看到陌生电话都不敢接听。我敢说有意愿吗?说不定是公司内部人力资源部门打来的。”一位TOP5房企人士打趣地告诉《中国建设报·中国房地产》。他玩笑之余也透露出年关将至,处于下行周期的房地产行业人事变动的频繁。

  风起于青萍之末。2018年对房企而言可谓历经春夏之盛,也体会到了秋冬冷清。过了7月这一分水岭,上半年行业红红火火时高喊着千亿元甚至万亿元口号的开发商们纷纷调整销售目标,重返现实,强调“安全比规模更重要”。彼时,高周转的激进型房企急刹车,放缓增速;老牌稳健型房企表现出“路遥知马力”的稳定性,在弱市下凸显抗压能力;不少三四线城市的中小型房企则面临资金短缺、黯然退场的局面。2018年第三季度以来,高歌猛进三年的房地产市场感受到了下行压力。

  行业“马太效应”加剧,职业经理人成为受行业冷暖波及的首冲对象。临近2018年年末,房企高管的离职潮加剧。

  公开信息显示,2018年11月12日,融信中国执行总裁吴剑确认离职;11月13日,正荣地产财务总监、联席公司秘书谈铭恒辞任;11月14日,旭辉集团宣布集团副总裁兼北京(楼盘)区域事业部总裁孔鹏离职;11月15日,俊发集团发布人事公告,称因长期在异地工作,不能兼顾家庭,张海民申请辞去总裁职务。

  以Wind数据为基础,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18年全年,仅A股房地产上市公司的高管离职人员就多达101位,其中财务负责人29位、集团总经理22位。

  作为人才流动率较高的行业,房企高管离职现象并不鲜见,但短时间内元老级高管接连离开,甚至“抱团”离职,仍属非常态。

  “高光时代”翻页,房企职业人掀离职潮

  房地产职业经理人属于高强度、高压力职业,但同时又具有高薪酬、高获得感的特征。人员流动属于行业常态,房企职业人的高离职率也一直居高不下。

  年关将至,房地产公司正在紧张忙碌地进行年终盘点。作为总结过去一年、开启新一年的关键节点,年底岁末常常是人才跳槽换岗的高峰期。特别是近两年,房地产市场火热,各大房企在创下业绩新高的同时,也试图通过高薪,为实现不断升级的业绩目标,输送优质的管理人才。

  与往年相比,2018年房企内部多个相关职位负责人“抱团”离职的情况更为普遍。例如,7月6日,南山控股总经理陈雷、财务总监马志宏与董事会秘书沈启盟结伴离开;9月30日,珠江实业(600684,股吧)财务总监罗彬、总经理罗晓双双离职;近年来专注旅游地产的三湘印象更是一年内两换总经理与董事会秘书,5月,前任总经理许文智、财务总监李晓红与董事会秘书徐玉刚刚离开,新任的总经理兼董事会秘书罗筱溪就于半年后离职。

  以旭辉集团为例,公司副总裁兼北京区域事业部总裁孔鹏于2018年11月离职。虽然公告明确表示其由于个人原因离职,但作为2012年旭辉上市之后引入的第一批职业经理人之一,业内普遍认为,2016年旭辉在北京市场销售额能破百亿元,孔鹏功不可没。孔鹏离职后不久,旭辉北京公司总经理宗鸣也宣布离职,加上此前旭辉上海(楼盘)事业部总经理蒋达强和南京(楼盘)区域总经理侯波,2018年旭辉至少有4名区域高管相继离职。

  从区域上看,迈过千亿元门槛之后,闽系房企正荣地产对全国的区域业务进行了整合重组:将上海和苏州(楼盘)的区域业务进行整合,成立苏沪区域公司;济南(楼盘)区域公司与天津(楼盘)区域公司进行整合,升级成立新的“环渤海区域公司”,管理项目接近20个;广州(楼盘)区域公司与长沙(楼盘)区域公司进行整合。此外,还成立了正荣商业开发公司,聚焦全国商业开发项目,开启了一场关于组织和架构的变革和调整。

  而由于上海市场的特殊性,目前房企在上海普遍难以通过招拍挂方式获取土地,或者获取成本太高,加上去年下半年上海市场销售情况不佳,也直接影响了房企在上海的销售业绩。在这种情况下,不少房企选择将上海和周边区域公司进行合并,节省成本,例如龙湖集团就在7月将上海和苏州公司合并为沪苏公司。

  高管“抱团”离职,精简机构,但房企真的要弃兵舍卒、“养不起”将帅了吗?

  根据中国指数研究院监测数据显示,2018年共计156家房企跻身百亿元军团,较2017年增加12家,销售额共计11.4万亿元,市场份额超75%,行业集中度加速提升。

  数据显示,5000亿元以上、1000亿元~5000亿元、500亿元~1000亿元、3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300亿元,为企业销售额的五个阵营。对应的企业数量分别为3家、28家、30家、27家、68家。其中千亿元军团继续扩容,阳光城(000671,股吧)、正荣、中梁、金科、融信等业绩跳涨,实现阵营跨越,而300亿元~500亿元、100亿元~300元亿阵营数量略有减少。

  据中国指数研究院发布的《2018年中国房地产销售额百亿企业排行榜》,碧桂园以7146亿元位列排行榜第一位,万科、恒大以6067亿元、5824亿元的业绩分列二三位,房企业绩前三甲均超过了5000亿元大关。融创中国紧随其后,以4600亿元的成绩排名第四,保利房地产排名第五、业绩达到了4066亿元,位列第一梯队的前五家房企业绩均超过了4000亿元关口。绿地、中国海外、新城控股、华润置地、龙湖集团几家排在前10位的企业,业绩均超越了2000亿元。

  此外,2018年房企的业绩完成度较高,克而瑞研究中心提供的数据显示,在提出业绩目标的百强房企中,仍有近九成房企按时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其中,金科、阳光城、世茂、新城控股、宝龙、华润置地和奥园这七家企业在去年11月就提前完成了全年业绩目标。

  房地产行业作为资金密集型行业,其人力成本向来不是主要成本。一般而言,市场良好之际,管理费用只是房地产成本中的“小钱”,但到了行情较淡甚至惨淡时,人力成本的“小钱”就会变成每家房企严格死守的“大钱”。如今,随着调控进入深水区,为追求利润最大化,各大房企都开始“向管理要效益”,人均产能成为每家公司的关注要点。人员的冗余将影响成本,因此地产公司都开始严进宽出。一些中小房企,在沉重的资金压力下开始精简人员,采取了冻编减编、重新竞争上岗、人才优化计划、降薪等方式缩减开支。

  在行业处于周期性下行态势阶段时,房企面临着巨大的内外部压力,而这极有可能只是考验的开始。

  内忧外患下,开发商在加紧出货变现、回笼资金的同时,也开启了一个内部管理优化的新周期。行业由此进入了一个加速洗牌、转型升级和优化的新阶段。

  行业周期之变,促人才结构“质变”

  2015年至2018年上半年,行业处于上升期,多家房企的投资、营销方式依然保持扩张态势。但进入2018年第三季度后,房地产市场热度骤降,房企策略也由积极扩张转为收缩,并开始着手为过冬作准备。

  面对内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不少开发商将对行业的焦虑转化为对企业人事架构的大幅升级调整。在市场由热转冷的快速变化期,房企老板与职业经理人之间的摩擦,会较以往更加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