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高密度、发展高质量,武汉纳税“亿元楼”达50余座

经济高密度、发展高质量,武汉纳税“亿元楼”达50余座



  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 张泽锋 摄
  长江日报融媒体1月15日讯(记者谭德磊)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高质量发展。截至目前,武汉中心城区涌现50余栋纳税“亿元楼”,向空间要效益,探索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在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部署上取得了初步成果。
  如今,在武汉各中心城区,“楼宇经济”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迸发出巨大的财富效应,纳税能力一马当先。仅位于江岸区的平安金融中心一栋楼,税收就超过14亿元。
  长江日报记者梳理有关数据发现,年税收过亿元的楼宇,以江岸、江汉两个城区最多,两者数量占全市的七成多,整体纳税超过百亿元。其中,江汉区亿元楼宇达23座,有3座楼宇税收突破10亿元。江岸区亿元楼宇共14座,10亿元级楼宇共2座。武昌区4座,洪山区4座,硚口区3座,汉阳区2座。
  这些亿元楼宇分布在建设大道、新华路、中山大道、沿江大道、临江大道、中南路等沿线,主要入驻了金融保险、规划设计、商务商贸、批发零售、房地产、通信、石油等领域的企业。
  近年来,武汉城市高速发展,中心城区可供开发的土地资源逐渐稀缺,经济密度持续增大。武汉市积极谋划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新旧动能转换,避免城市“摊大饼”式发展,集约高效利用土地资源,努力向空间要效益,不断提升经济密度,探索发展“楼宇经济”,持续从“块状经济”向“柱状经济”转型,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
  目前,通过楼宇招商,平安人寿、泰康在线、国华人寿、中国银联、三菱东京日联银行等一批世界500强、全国及区域性金融总部,以及上市、挂牌企业,纷纷落户武汉,释放出强大的经济新动能,点燃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心”引擎。
  【区长谈】
  省人大代表、江岸区区长张忠军:
  我们的高楼“住”进72个“世界五百强”

经济高密度、发展高质量,武汉纳税“亿元楼”达50余座



  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集群
  武汉中心城区江岸区,总面积80.28平方公里,寸土寸金。“推进高质量发展,建立现代化经济体系,我们必须调整经济结构,推动产业转型升级。”14日,省人大代表、江岸区区长张忠军表示,近年来,全区改变传统园区型、“摊大饼”式的“土地经济”和产业发展方式,努力向空间要效益,着力提高经济密度,通过土地的高质量利用、资源的高效率配置,不断推动产业向楼宇集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聚焦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立起来的开发区”。
  在江岸区,有武汉天地国际商务集群、建设大道金融产业带集群、汉口历史文化风貌区文创集群、长江左岸创意设计集群、汉口滨江商务区国际总部集群等五大特色楼宇集群。张忠军介绍,全区以建设现代服务业强区为契机,发展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打造金融保险、高端商务商贸、文化创意、创新科技、生态环保、生命健康和休闲旅游等重点产业,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新兴产业为引领的迭代产业体系。
  目前,江岸区楼宇经济发展取得实效。全区共有商务写字楼65座,入驻企业1602户。其中,5A级写字楼共5座。2018年,全区纳税10亿元级楼宇2座,纳税亿元以上楼宇14座,成功引进国华人寿全国总部、长江生态环保集团等总部企业5家,世界500强企业达到72家。张忠军说,一栋栋拔地而起的亿元楼宇,迸发招商引资的“江岸磁场”,成为助力区域经济的新增长极,点燃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记者谭德磊 通讯员祝丽芳 刘培)
  省人大代表、江汉区区长李湛:
  最小城区“长”出全市近半亿元楼宇
  14日,省人大代表、江汉区区长李湛透露:2018年江汉区新增亿元楼宇5栋,全区年纳税亿元楼宇多达23栋,其中3栋楼宇年税收突破10亿元。
  江汉区面积28.29平方公里,是全市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城区,亿元级楼宇占全市近半。“地有界,‘新’无限。楼宇经济的繁荣,与江汉区多年创新思路,推进产城融合、精明增长的理念密不可分。”李湛说。
  “集约节约是手段,高质高效是目的。新时代要更注重从集约节约到高质高效的品质发展。” 李湛介绍,江汉区始终以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用集约节约用地保障产业空间,避免中心城区产业空心化。下一步,江汉要更注重提高经济密度和投入产出效率。“突破空间制约,江汉区未雨绸缪,编制了‘综合规划管理一张图’,盘活存量土地,量化管控土地资源产出效益;通过‘三旧’改造调整用地结构,置换产业空间,新建一批商务楼宇,优化区域布局商住比,实现存量用地‘质效双升’。”
  “政府对楼宇的服务要以人为本。”李湛表示,要从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服务楼宇企业和员工。“政府职能部门、街道及社区建起强大的服务网络,帮企业心无旁骛谋发展。我们将探索在楼内或就近建白领食堂,提供价位适合、营养全面的工作餐,有温度地发展。”
  “要把更高质量的内容装进楼宇,就得谋远谋深,做细做精。”李湛说,“我们还要更好制定投资强度、税收强度,制定‘门槛’,提前谋划好土地产出效率,精准指导后续建设和招商等工作。”(记者刘元聪 乔驰 通讯员朱素芳)
  省人大代表、武昌区区长余松:
  2年打造12栋特色楼宇

经济高密度、发展高质量,武汉纳税“亿元楼”达50余座



  楚河汉街
  近年来,面对快速发展所带来的土地资源制约,以及为了适应经济转型升级新趋势,武昌区勇于探索、积极实践,集约利用土地、提升城市品位、增强综合功能,着力发展“楼宇经济”。
  14日,省人大代表、武昌区区长余松表示,“近年来,我们注意把握中心城区发展规律,下力气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慢慢形成了以总部经济为引领,以楼宇经济为主要载体的现代服务业体系”,武昌全力建设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国家中心城市核心区。
  目前,武昌区累计建成重点商务楼宇121栋、597万平方米,聚集215家总部型企业和58家500强企业区域总部和分支机构。
  面对楼宇载体规模不断扩大、入驻企业类别日益多元的新形势,自2017年起,武昌区就实施“一楼一品”特色楼宇培育工程,采取政府引导、定向招商、产业集聚等方式,2年来探索并打造了12栋特色楼宇,作为提升楼宇经济质量、增强楼宇经济动能的试点和标杆。其中,总部楼宇2栋,亿元楼宇4栋,科技专业楼宇3栋,金融专业楼宇1栋,商务专业楼宇2栋。
  余松透露,未来,武昌区继续把楼宇经济作为区级战略重点,做好四件事:加强对区域楼宇经济发展规律的研究、探索楼宇经济激励政策、着力打造楼宇经济“生态圈”、大力推进“以楼聚产”工程,吸引一批支柱产业和优质项目落地,形成产业集聚和规模效应。 (记者黄哲 通讯员刘金峰)
  【专家观察】
  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李光教授:
  把武汉建成全国“楼宇经济”重镇
  14日,市政府参事、武汉大学“珞珈杰出学者”、武汉大学发展研究院李光教授说,近年来,武汉楼宇经济的发展令人瞩目,在全市已形成“多点开花”的蓬勃发展态势。
  “‘楼宇经济’是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形态,是城市经济发展‘腾笼换鸟’的理性选择,是城市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表征,也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必然产物。”李光说,国家明确倡导特大城市建设“以服务经济为主导”的现代产业经济体系,而楼宇经济具有集聚性、集约性、流动性、高效性、知识密集性、资源节约性等诸多优点。
  “目前,武汉‘楼宇经济’正处于蓄势待发的历史阶段,伴随着‘三化’大武汉的建设,尤其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不断推进,武汉楼宇经济的大发展指日可待,相信也一定能形成鲜明的武汉地域特色的‘楼宇经济’。”李光说,“楼宇经济”发展需要更好的创新环境,武汉要积极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特大城市的科技创新、资源秉赋和引领辐射功能等作用,努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营商环境,尽快将武汉打造成为在全国有特色的“楼宇经济”发展重镇与标杆。(记者王刚)
  省政协委员李中秋:
  楼长高了,服务跟着高起来
  “武汉‘楼宇经济’强势发展,大楼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对政府管理和服务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目前,各城区都在下大力气琢磨,服务水平随着楼层节节高,这是好事情。”14日,省政协委员、武汉中恒新科技产业集团董事长李中秋表示。
  他透露,当初选择在汉投资,就是看好武汉的发展空间大、载体平台高。他希望武汉能持续扩大高质量的政府服务,不断增强企业家投资的信心、创新的热心、做实业的专心和高质量发展的恒心。他认为,营商环境是培植新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创新则是实体经济转型发展的关键。
  “当前,湖北发展速度快、优势大、时机好,政府在‘放管服’改革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极大激发了市场活力,希望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李中秋说。(记者汪甦)
  【编辑:朱艳琳】
  (作者:谭德磊 刘元聪 乔驰 黄哲 王刚 汪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