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父母,连教他们用手机的时间都没有?

  一个简单的个税申报填报信息过程,让三代人之间,老人和孩子之间的天平显现出了明显的不平衡。记者针对20个家庭的调查中显示,现在,几乎每个家庭乃至社会的大部分关注力都放在了孩子身上,对老人的关爱程度远远不够。

  儿子信息“秒填”

  父母的出生年月日不记得

 

  市民周先生的儿子在江汉区滑坡路小学读书,家里有两套房产,目前全部都在还房贷。填报个税申报信息时,儿子的生日“秒填”,但母亲的确切生日不记得,“好像是农历十二月初五”。

  江汉区一所中学的老师席女士的父母住在青山。她说,自己记得父母的生日,因为每年父母生日时,都会带着儿子和丈夫一起给老人送礼物,但对父亲的年龄却记得不太清楚。“我父亲户口本上是1949年出生的,但我记得好像他曾经说过自己报大了一两岁,我们也没具体问。”

  调查对象中,能够第一时间说出自己父母年纪、出生年月日的人几乎没有,多数人只记得大概的数字,但没有人说不出自己子女的相关信息。

  每年给妻子至少发三次“520”红包

  却不知道父亲最爱吃什么菜

  武昌区一所从事喷绘器材业务的公司负责人夏先生,一家三口现在已经在武汉买了房子,父亲仍在黄陂老家务农。每年,夏先生都会带着妻子和儿子外出旅游至少两次,妻子的生日、结婚纪念日等重要节日,他还会特意买礼物或在网上发红包。“前段时间过三八妇女节,我也像以前一样给她发个520元的红包。”

  夏先生对自己父母的生日却很少有表示,一家三口平时回去的时间并不多。

  家住徐东的李先生有三个兄弟,是个大家庭。去年,他的母亲去世,父亲轮流在三个儿子家居住。李先生说, 15岁的儿子喜欢穿的衣服品牌,爱吃的食物,经常打的游戏,他一清二楚。但78岁的父亲喜欢吃什么,自己却一无所知。

  对子女很耐心

  教母亲用手机却不耐烦

  调查结果显示,一半以上的市民承认,自己平时关注子女教育的信息很多,也考虑到与孩子沟通时的各种注意事项,但对老人缺乏耐心。瞿老师在武昌区一所高校工作,他的父亲去世多年,60多岁的母亲单独居住。每隔一两个星期,瞿老师就回去看看母亲。

  去年冬天,瞿老师偶然发现,母亲住的房子里的灯泡全都不亮了,煤气灶也打不了火。“以前我们每次回去都是白天,从来没发现这些问题,这次是晚上到家才发现。”想到母亲几乎几个月都在黑暗中度过,也没有喝过热开水,瞿老师觉得很对不起老人。

  他说,他给母亲配了一部智能手机,但教了好多次,她还是学不会拨电话,教着教着,最后自己烦了,最终不了了之。他难受地说:“后来这部电话,只被用来接电话,四五年里我妈从来没有主动给我打过一次。”

  瞿老师的母亲说,自己知道儿子平时工作忙,所以不想给他增加负担。

  记住孩子生日

  比记住老人信息要自然容易

  为什么对子女的关爱明显要多于对父母的关爱?调查中,很多申报人表示惭愧,也有人说,关心孩子比关心老人要自然容易得多。

  夏先生说,儿子出生后就是一家的重心,每年过生日全家人会提前几天就开始准备。但对上了年纪的父母来说,除非是六十、七十这样的大寿才会隆重地庆祝一下。

  “子女的身份证号码记起来比较容易。”瞿老师说,从儿子出生到上学,他的身份证要用来办理各种证件、学校需要时随时提供、外出旅游购买车票门票等,用得多,自然而然就记住了。但自己母亲的身份证可能几年都用不了一次。

  在调查中,也有一家三代人之间关系亲密,老人与孩子都能够得到关爱的家庭。一位接受采访的朱先生说,子女其实都懂得要对老人孝顺。除了要多一些关爱,日常的交流也非常重要,老人面对子女时,也可以少些顾虑。

  湖北省委党校社会学教授万小艳认为,《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暂行办法》的出台,是国家考虑到申报人上有老下有小的压力,为减轻家庭负担而实施的德政。但作为子女,在享受到了父母带来的减税福利后,要更加关爱老人。她建议,当今社会应通过良好的舆论宣传,推进好家风和好家教,倡导敬老爱老的社会风气。同时学校教育孩子要反哺父母,通过孩子的“小手拉大手”,带动全家人对老人给予更多的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