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限客:人性化措施还应跟进

  近日,关于广州地铁限客的话题在网上持续发酵。有乘客表示,不是很理解广州地铁车站执行客流控制,认为浪费了乘客的时间。对此,广州地铁解释:整条线路的运营组织不能只考虑某一个车站,要采取措施均衡各车站的客流,才能快速疏运客流,乘客花在路上的时间才会最少。

 

  内地地铁的运营里程,以长度排序,是上海、北京、广州、南京、深圳、成都。但是客流强度排名,广州却排在第一位。3月1日,广州地铁客流就达到了1024.1万人次,再一次打破了工作日客流纪录。可见,广州地铁的拥挤程度是非常高的。

  因此,从治标角度来看,让客流减缓进入车站,让列车的运载能力和客流相适应,就成了本能的安全做法。这种减缓,就会造成排队时间的大大延长。以往是有车就能上,挤挤就能上,对于花费在地铁上的时间尚能掌握。如今,却要在高峰期、节假日普遍遭遇在站外就被拦截。这意味着旅客难以预估搭车时间,甚至有迟到的可能。

  当客流被强制延缓进入车站,就会导致一部分人不得不放弃使用地铁,转而使用其他交通工具。这种放弃,是对地铁服务的短暂告别,也可能会是地铁流失客户的开始。对一般竞争性企业来说,这是无法容忍的,会努力补足短板,增加供应,以求挽留客户。但对地铁来说,客源只会逐年增加。因此所谓的流失,其实是在给地铁减负。垄断型市场的消长,对当事企业来说,几乎是不必考虑,也无法过多兼顾的。

  而客流告别地铁之后,一部分可能使用公交的士,要么时间成本高,要么金钱成本高。另一部分,可能就会直接加入到购车行列。如果说前者还是有利于大公交事业,那么后者其实就是在加重城市的道路负担。众所周知,地铁的出现,是为了挽救接近极限的城市堵塞状况。地铁的载客量可以达到每列车2000人以上的水平。如果地铁要向路面吐出更多的人群,城市的公共交通恐怕会陷入更大的困境。

  所以,根本而言,地铁增加线路、提高运力、缩短间隔、增加回路,都是迫在眉睫的出路。然而,受制于城市规划的大方向,我们的地铁新线相当部分是服务未来,而非服务当下。三号线的拥挤状况已经10多年,至今也没有再建一条平行线路参与分流。当地铁线路不断拉长,虽然服务了若干楼盘,但没有真正带动人口迁移,城市人口反而更多地往中心区逆流和聚集。地铁现在的一部分运能不但没能疏解人口,还形成了磁吸效应。

  当然,眼前能做的,还是要好好梳理每个站点的具体问题。因为网友批评最多的,就是设计思路的不合理,导致乘车时间大大增加。诸如导向、标识、安检、电梯、广告干扰等问题,都在影响乘客的流动效率。穷尽手段把这些问题解决掉,而后再限客,起码也会让人服气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