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约2019北京世园会】
美丽中国新图景生态文明新典范
——写在北京世园会开幕倒计时百日之际
光明日报记者刘坤董城徐谭
开栏的话
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由中国政府主办、北京市承办,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园区秉承“生态优先”理念,留下一片林,植下一片绿,改造一片湿地,尽可能地展示自然之美、生态之美。1月19日,北京世园会迎来百天倒计时,整体建设也已进入收尾阶段。即日起,本报开设《相约2019北京世园会》栏目,聚焦北京世园会新动态、新变化,讲述“绿色生活美丽家园”的故事。
1月19日,北京世园会迎来开幕倒计时100天。图为在建的北京世园会中国馆,如意造型初步显现。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冬日的北京延庆,阳光明媚,碧空如洗。在妫水河畔,距离八达岭长城约10公里的地方,坐落着2019年中国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园区。4月29日至10月7日,北京世园会将在这里举行。
永宁阁旁,绿色的松树静静伫立;妫水河南岸,金黄色的野草随风而动;登高远眺,四周的远山轮廓清晰,犹如一幅风景画……近日,记者来到北京世园会园区,亲身感受这里的自然之美、生态之美。
“寒冬时节,这里还是一片荒草,等春天来了,这里将绿意盎然、鸟语花香。”北京世园会自然生态展区设计团队成员马迪说,在园区林地,有新疆杨、国槐、刺槐、垂柳等不同种类的植物,有的栽植时间已超过20年,具有较大的生态价值。
马迪介绍,经改造后,园区湿地除了生长着多种植物外,还有成群的野鸭等野生动物在这里栖居,各种水生动物及鸟类有了更好的食源和产卵栖息之地,生态环境变得更加优美了。
生态优先,是北京世园会在规划设计、建设施工过程中始终遵循的理念。
记者了解到,在规划建设过程中,北京世园会保留了园区内原本生长的约5万棵树,用原有植物构建了整个园区的大框架,同时根据景观需要,种植了10多万棵乔灌木,让这里的植物种类变得更加丰富。当然,园区不仅有优美的生态,也有形态各异且与环境相融的建筑。
中国馆,是园区的一座标志性建筑。远远望去,中国馆起伏的顶部与周边的山山水水相呼应,就像是一柄锦绣如意。
“我们把园艺的故事通过建筑的形式讲述出来,为的是充分体现中国文化。”北京世园会中国馆设计团队成员黎靓说,中国馆在建设过程中还融入了绿色科技、生态环保等元素,能够利用雨水收集、生态滴灌等技术,营造区域微气候,实现能源循环再生,是一座“有生命、会呼吸”的建筑。
“国际馆由94朵巨大的‘花伞’簇拥而成。”北京世园会国际馆设计团队成员游亚鹏告诉记者,国际馆通过平缓的造型和单元组合的几何设计手法,有意识地淡化建筑形象,从而让建筑融入大自然中。另外,国际馆还采用了自然通风、光伏发电、雨水回收利用等技术,让建筑变得更加节能环保。
如今,北京世园会园区的整体建设已进入收尾阶段。据北京世园局副局长叶大华介绍,中国馆、国际馆、生活体验馆、植物馆这四个场馆目前都已进入布展阶段,布展团队也已进入前期准备工作。目前,已有11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书面确认参展。此外,园区的基础设施及配套服务措施也已基本建设完成,各个省区市和港澳台展园基本都完成了80%左右的任务量。
“我们希望通过举办北京世园会,向世界展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促进全球绿色发展、加强文化交流、增进文明互鉴,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北京世园会组委会联络小组办公室主任、中国贸促会贸易投资促进部部长冯耀祥说。
(光明日报北京1月19日电)
(评论员文章《荟萃园艺精品构建美丽家园》)
《光明日报》(2019年01月20日0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