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颜值回归 北京前门东胡同群找回“京味儿”

  高颜值回归 北京前门东胡同群找回“京味儿”

  近年来,北京市前门东区的草厂片区胡同群交出了一份不同寻常的老城保护与复兴的答卷:针灸式修整让窄仄破旧的街巷舒朗起来;屋檐下重现的一处祥云图案,抑或是院角一截石材刻字的故事,都让四合院诉说着百年历史;“共生”的概念,则让年轻一代零距离触摸到老城的生活方式。

  前门往东的这片胡同群,最早有河,有苇,有鱼,因在元、明代陆续聚集了很多织席的作坊,得名“草厂”,清朝时期,100多家会馆形成了特有的商贾文化。这里,是北京唯一一片保存完整的南北走向的胡同群。

  近5年间,保护与复兴在草厂同频共振,河、苇、鱼的景象再现,凋敝的老街、老城渐次活了起来,成为老城更新的样本。

 

  老城更新,既有面子更有里子

  北京老城的研究者都会关注绘制于1750年的清乾隆京师全图。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建筑师朱小地,也是北京市东城区政府为前门东区聘请的责任规划师,负责在提升胡同品质的同时留住文化。

  朱小地注意到,如果把乾隆京师全图和当下的卫星图片进行对比,草厂地区17条胡同的肌理和脉络,几百年间几乎没有改变。也正因如此,不少百岁高龄的四合院年久失修,排水等基础设施几近瘫痪,再加上人口膨胀带来的私搭乱建,这些都让胡同的生活毫无品质可言。

  当国内外游客们冲着这片保存最完整的胡同群来参观时,“方便”的问题会逼着大家掩面而逃。胡同里长大的朱小地明白,要提升胡同的生活品质就得从厕所革命开始。

  朱小地说,一条胡同一般有一两个公厕,过去,一到夏天公厕就蚊蝇孳生、臭气熏天,一条胡同的臭味都来自那里;而冬天如厕,则要鼓起勇气。这一切都因为胡同没有完善的排水体系,晴天泛味儿,雨天污水横流。

  要改造胡同的排水系统是一项颇有难度的大工程,但这却是从“里子”入手,让胡同美颜、有面儿的关键。天街集团是草厂片区改造和运营的项目单位,该集团的副总经理段金梅介绍说,草厂片区的胡同都不宽敞,最宽的5米,最窄处只有80厘米,大型机械设备毫无用武之地,而且在改造排水系统的同时,项目部还计划把在半空中交织成“蜘蛛网”的电线入地,更增加了改造的难度。

  2014年,在不影响当地居民日常生活的状况下,草厂胡同群的改造开始了。段金梅记得,最窄的几处,完全靠工人一点一点清挖。有数百年历史的胡同群的地下来了个翻天覆地,形成了立体管网。雨水、污水分流为厕所革命奠定了基础,胡同里不再臭气熏天,架空电线入地让胡同的上空清爽起来。

  56岁的李彩仙打结婚起就住在草厂横胡同,在她看来,厕所没味儿只是胡同变化的起点。推开任何一处厕所,隔间里都挂着一幅画——这不是普通的画,是能发热的石墨烯,它让冬天里的公厕温度适宜。还有,厕所屋顶上的一块太阳能板,让厕所里有了洗手的热水。

  5年来,草厂胡同群一点一点更新。过去坑洼不平的路面修葺一新,而且根据不同胡同的风貌,路面材质也有不同——有几条胡同用的是过去的老石材,有的用花岗岩,还有的混搭着枕木。

  由表及里的更新层层展现,不少院落在保存原风貌的前提下进行了修缮,过去挤挤挨挨的大杂院,经过疏解整治腾退,拆除了违章建筑,修缮了房间,厨房进行了全电气化的改造,变得更加宜居。在朱小地看来,下一步胡同品质的提升,关键就在于院落品质的提升。

  草厂胡同群变得宜居了,还在于引入了物业管理。天街集团旗下的物业公司在给居民提供便民服务的同时,也在维护胡同的干净整洁。

  在草厂胡同群里,看不到停放的机动车。段金梅说,天街集团利用腾退的空间在胡同周边开设了停车场,给腿脚不便的老街坊配备了穿梭的电瓶车,让胡同保持应有的宽敞。

  如今的草厂胡同,目之所及,青砖黛瓦,朱门小院,时令鲜花,10多条胡同里有上百处的绿色小景。

  留住老宅子,更要留住上百年的历史底蕴

  与紫禁城近在咫尺的特殊地理位置,让前门东区的这片胡同群在历史上形成了独特的风貌,商贾大户云集、梨园名角荟萃、天南海北的会馆聚集,而且市井文化浓厚,大宅门、大饭店、大药局、戏楼、书场、老字号鳞次栉比。

  草厂胡同群北部的西打磨厂街更是因为靠近北京旧火车站,而聚集了许多旅店、会馆、票号,每一座老建筑都有百年的故事,历史文化价值较高。随着时代变迁,古建筑变成了大杂院,古老街巷的历史被尘封了。

  近5年来,挖掘、保护和传承历史的文脉,与街区院落的更新成为北京东城区老城复兴的两翼。

  以朱小地为代表的责任规划师们,一处处去发掘老宅子的故事,从一个匾额、一处壁画、一截石墩找回一段段历史。

  今天,位于西打磨厂街东侧的“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展陈了很多明代、清代会馆繁盛时期的“真迹”:颇具年代感的黑釉“杏花村”酒坛、记载着当年会馆打官司的石碑、第一甲第一名的状元卷……而这个二层小楼陈列馆的前身就是有百年历史的临汾会馆。

  就在几年前,这里还是个大杂院,重要的文物痕迹被烟熏火燎所遮蔽。2015年,工作人员在查阅资料时发现这座小楼颇具特色,而且保存完整。随着这座小楼腾退、修缮、恢复,一页页尘封的历史被开启。临汾会馆最早建于明朝,乾隆三十二年翻修过。墙壁上留有的印记,门头的匾额都逐渐清晰起来。人们甚至还找到一块石碑,上面记述了临汾会馆百年前修缮的故事,据石碑记载,临汾会馆是明朝时期来自山西临汾的纸张颜料干果烟行杂货等五个行当的商人合资开办的。

  朱小地说,临汾会馆修缮保留,变身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整个过程只是对完全糟朽的地方进行复建,大多数保存完整的木架构和建筑全都原状保留,最大限度地减少人为的干扰和破坏。

  天街集团在原址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进行修缮,老旧的砖、瓦、石构件,能用的都原封不动地利用,更新的部件质地、色调都尽量与原来相同。在会馆陈列馆资料收集和展览布置期间,特别聘请了王世仁等文保专家全程把关。

  北京市东城区还聘请了6位规划师对一些极具历史价值的院落进行恢复性修缮,最大限度地留住这些院落的历史记忆。

  7座院落修缮完成后,北京市东城区陆续引入符合首都功能定位的科技创新、文化创意平台机构,形成植根于历史文化街区的创新生活形态,为街区带来新的活力。清末的老院落被融入镂空挂板和西式隔窗等近现代装饰元素,成为建筑大师隈研吾的事务所,早年间的银号经过朱小地的设计,转型成汇聚大量学术精英的明智文化研究所,民国时期的一家老医院由设计师马岩松加入山水元素,成为独具特色的庭院。传统院落与当代建筑设计师的碰撞,为西打磨厂赋予了新的生命力。

  前门东区通过规划师、设计师、文物修缮专家等多方力量,守护胡同里的历史遗迹文物古迹,用一砖一瓦一石一木,展示着这片历史街区的文化底蕴。

  共生共享,现代元素碰撞京韵京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