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六乙:被骂得越多越坚定自己是对的

李六乙:被骂得越多越坚定自己是对的

  新京报记者 郭延冰 摄

  李六乙将2018这一年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与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莎剧舞台本翻译计划”合作的新版《哈姆雷特》创作中,而他在2016年底第一次与皇莎合作的《李尔王》至今已连续三年在国家大剧院上演。接受采访的当天,他的川话版《茶馆》第二轮演出也在天桥剧场公演。

  这位自称与目前的戏剧圈没有太大关系的导演,近几年的舞台作品推出后,引发众人关注的同时,更多的是伴随着争议与不解,通过这次年度艺术家的采访,我们有机会倾听李六乙对舞台艺术的理解,以及对目前戏剧圈现状的感慨。

  “我不先锋,我很传统”

  中戏导演系毕业后,本已准备好出国读研的李六乙决定留在国内继续他的导演生涯,那时候的他觉得,如果在中国做导演,首先必须要精通中国的戏曲艺术,因此放弃出国之后,李六乙直接进入了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进行了整整8年的戏曲研究。

  1994年的一天,导演林兆华找到李六乙说“你该到人艺来。”他回答“是吗?”一句话,不到一分钟,一周后李六乙就到了北京人艺报到,“能在北京人艺这么多年全靠当年大导的举荐。林兆华导演喜欢戏曲,这与人艺的传统有关。他很了解我学戏曲的背景,因此认为我来北京人艺是非常合理的。”来到北京人艺的第一年正值“纪念抗战胜利50周年”,李六乙执导了自己在剧院的第一台话剧,一部描写苏联二战时期的作品《军用列车》。

  但此后,李六乙成立了自己的戏剧工作室,先后执导了中国第一部英语话剧《庄周试妻》,荒诞派话剧《雨过天晴》等作品,在此期间李六乙被外界逐渐贴上先锋导演的标签,“别人总说李六乙很先锋,其实我很传统。我的很多创作思维均来自于中国戏曲、书籍甚至是金石篆刻,我一直没有中断在戏曲艺术方面的研究。”

  “用几十年不变的标准衡量艺术,是悲哀的”

  2000年因执导颇具实验性的话剧《原野》,李六乙背负了很久的骂名,正值创作旺盛期的李六乙也由此整整五年在人艺无戏可排。从那时起,他频频走出国门,在各大艺术节上崭露头角,“其实回想起当年那些所谓的批评、指责甚至谩骂,对我而言,被骂得越多反而越坚定自己是对的。”

  李六乙觉得有争议很正常:“几十年来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要改变他们其实很难。包括我们的专家学者,将所有的艺术形式用他们几十年不变的标准去判断好与坏,这是悲哀的。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所谓的创新往往都是‘伪创新’,并不是源于真实的生活与艺术的需要。”

  2006年在纪念首都剧场落成50周年时,李六乙执导了曹禺的《北京人》,也由此开启了他艺术创作生涯真正的黄金时代,此后的十年间,他在国内外执导了十余部形式多样的舞台作品。

  “我与现在的戏剧圈没什么关系”

  李六乙自称是一个“与戏剧圈没什么关系的导演”,不混圈子,不在乎圈里人的评论,对于目前中国戏剧的现状,李六乙认为目前“娱乐至死”成为一个重要门类占领了剧场。“前段时间看了篇文章《戏剧病了》,看到观点时我觉得很荒谬。戏剧没有问题,应该是搞戏剧的这些人有了问题。国家每年拿出那么多资金来资助艺术发展,但是近些年的作品有哪些被人记住了?过去说没钱,现在政府拿出资金扶持,还是创作不出好作品,归根结底是谁的问题?”

  六爷聊代表作

  《小城之春》 让文学性回归

  2015年由他编、导,根据费牧同名电影改编的话剧《小城之春》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首演,2016年在费穆先生110周年诞辰之际,《小城之春》首次来到北京。

  李六乙觉得这部作品之所以能够被大家认同和接受,主要体现在了戏剧文学性上, “《小城之春》可以说是我之前所有艺术实践的集中体现,与文学紧密地结合,也充分证明了戏剧文学性在我之前所倡导的‘纯粹戏剧’中最重要性。”

  川话《茶馆》 60年只有一版是不敬

  作为四川成都人,李六乙在2017年末与四川人艺合作了川版《茶馆》,而这个想法在内心酝酿了近20年。李六乙认为北京人艺的《茶馆》演了60年,至今只有一个版本,实际上是对老舍先生最大的不敬。“《茶馆》在不同的导演、演员的演绎过程中才能真正体现其经典之处,这也是戏剧艺术的规律。”

  川版《茶馆》里很多生活场景和人物状态都来自于李六乙儿时的经历,但将它搬上舞台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让观众重新认识《茶馆》。李六乙觉得,过去在研究老舍,研究《茶馆》的很多专家学者和艺术家们都有一个共识,认为它的第一幕是世界级的,后两幕有很多问题。“我就是来纠正这个问题的,我认为老舍先生的后两幕写得也非常好,过去学者的观点完全错了。”能用川版《茶馆》来纠正这一问题,让李六乙感到欣慰。

  《哈姆雷特》 会逐渐更狠更完整

  在李六乙看来,《哈姆雷特》其实不完全是为中国观众所创作的,今后它将走出去到西方去演出。“当这部作品今后要面对西方观众时,或许表现形式比现在再狠一些,但这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就像当初创作《李尔王》,需要在一个适度的美学空间里,让作品逐渐变得更加完整。”

  回顾2018年

  2018年,比过去更加安静。我很享受排《哈姆雷特》时的状态,有次排练场断电,突然所有人的手机打开照亮了整个舞台,他们在手机的光下继续排练,戏没停。胡军拿着手机走到后面的最高处照着舞台,台上继续演,这一幕太感人了。

  展望2019年

  2019年没有排练计划,但有《哈姆雷特》的巡演。然后写书,写自己关于戏剧方面的理论,这个一直在做,一直写写停停。

  除此之外,新一年里无论是对大家还是自己,都还是想说早睡觉,多锻炼。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