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新立村。
资料照片
过去石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200斤;现在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近万元。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曾经的小穷村新立村,短短几年,地覆天翻。
新立村凭何而“立”?
面对记者伸出的手,她迟疑了一下,没摘工作手套。问起2018年的收入,她也只是笑。
眼前这位66岁、身高一米五的瘦小老太,名叫黄彩燕。16头牛、120只羊、1000多只土鸡,外加4箱蜜蜂,全靠她一人招呼。丈夫耳聋多病,大儿痴傻,唯有已成家的二儿子,能帮着给她的“牧场”送送饲料。
这里是新立村,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地处滇桂黔石漠化区。
短短几年,地覆天翻。忆往昔,石旮旯里刨食,一亩玉米收不上200斤;看今朝,多种产业兴旺,人均年收入由当年的2500元增长到近万元。
新立村凭何而“立”?
“把精准扶贫政策用好,发扬艰苦奋斗精神。”新立村党总支书记罗朝阳回答。
解困,突破常规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新立村的出路,只有一个字——搬!
新立人早有立新志。
“九分石头一分土”,石漠化区地面山峰林立,地下溶洞暗布,地表渗漏少水。贫穷的根源,就在地少石多,且易涝易旱。
上世纪70年代,新立人跟恶劣的自然条件抗争,硬是靠肩挑手挖,开出近3000亩坡耕地。但因土地贫瘠,水利灌溉设施落后,种植品种单一,开地后建的共联屯,一出生便成了田阳县有名的落后屯。
“在山上还有玉米粥喝,下了山连玉米粥都喝不上了。有的人家不多久又搬回了山里。”罗朝阳说。
一方水土,难养活一方人。新立村的出路,只有一个字——搬!
2014年,居住在石山区的新立村村民获得危房改造资金和政府贴息贷款,开始生态搬迁。为节省开支,他们不请建筑队,互相帮工。11个原先坐落在石山区的屯子、198户人家全部搬迁出山。
走进新村址,排排小楼依山而建,齐整整的林荫道穿屯而过,家家户户电器齐全,房前屋后菜果满园。2017年,全村家家户户摘掉了贫困帽。
生产方式也在变化。这些年,新立村修建了27条水泥通村路和生产路,给河谷地带所有耕地都铺设了节水灌溉管道。原先效益低下的甘蔗、玉米田,改种芒果、香蕉、秋冬菜。
“2017年,我们还评上了自治区的‘壮乡最美乡村’。”罗朝阳笑着说。
施策,因人而异
“看搬迁成功不成功,要看贫困户腰包能不能鼓起来”
邓勇书是第二次下山了。“70年代那次下来,不到一年全家就回山里了,那年我6岁。”
相比搬得出,留得住更难。“如果没政策支持、没产业支撑,搬下山后的日子也难持久。”罗朝阳感叹。
这次下山,邓勇书成功了。移民新村广新家园里,坐落着他家的三层小楼。
邓勇书有建筑手艺,一年中多数时间都忙个不停。冬天是淡季,他也不闲着,在家加工一种叫苏木的中药。
“一般一天卖一只,多的时候两三只。”何正修也是第二次下山,在繁华的百育镇老街上摆起了羊肉摊。靠着后来学的这门手艺,他还在新立村发展了一帮养羊的老乡亲。
“看搬迁成功不成功,要看贫困户腰包能不能鼓起来。”罗朝阳介绍,“我们的办法就是分类施策。”
有手艺的,靠手艺致富;没手艺的,打工也能挣钱。
新立村大规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引进6家农业公司流转全村70%的耕地建现代化农业基地,发展了2200亩芒果、2100亩香蕉产业基地。火龙果、圣女果、秋冬菜种植形成规模,百万羽林下养殖集中成势。
一人打工,全家脱贫。新立村百泉香蕉种植基地负责人林强介绍,在香蕉施肥或收获季节,一天要用工150多人,一小时平均工资10元。
“一辆摩托车、一顶草帽、一把柴刀,在村里到县城的公路边等着,就有活干。”罗朝阳说,眼下正是冬菜的收获季,也是村民们的收获季。
安居,立足长远
“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
新立村是田阳县精准扶贫的一面镜子。
“要让贫困户搬得出、留得住、能致富,必须下一番绣花功夫,形成当下脱得贫、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的立体化扶贫新格局。”田阳县委书记韦正业告诉记者,2018年底田阳县贫困发生率降至2.2%以下,可望实现全县脱贫。
田阳县城郊,坐落着全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老乡家园”。第三期工程的31栋白蓝相间的安置楼已经落成,可安置6000余户、2.5万贫困群众。
“当下脱得贫”已解决,“中期保得住、长期能致富”的蓝图也在徐徐展开。就在“老乡家园”附近,田阳县配套建设了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东盟物流园、农民工创业园等劳动密集型产业,还在县城附近流转土地建设20万亩生态脱贫产业示范基地,让贫困户通过小额入股、务工、返包经营等多种方式获益。
搬进“老乡家园”才一个月,新立村陇仑屯村民谭爱霞已经得益。31岁的她在一家食品厂分拣水果,一天能挣100元左右。
“我家2017年底就脱贫了。”吃完晚饭,谭爱霞眉开眼笑地给记者算账,“承包了30亩坡地种芒果,2017年第一年挂果,卖了3万多元,往后到盛果期了,日子会更好。”
采访归去,已是晚上9点半。小区外,公交车仍在运行。田阳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安福,兼任“农事城办”管理办公室主任,“各种公共服务设施,都开始与‘老乡家园’三期无缝衔接,让村民真正变成城里人。”
摆脱贫困的人们,正在融入城市之光。
《 人民日报 》( 2019年01月22日 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