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協委員提交“保健品提案”保障老年人權益

原標題:政協委員提交“保健品提案”

政協委員提交“保健品提案”保障老年人權益

  今年的北京市“兩會”上,政協委員張毅帶來一份提案,建議強化保健品監管,保障老年人權益。北晚新視覺供圖

政協委員提交“保健品提案”保障老年人權益

  2016年,不少老人參加保健品銷售商組織的體檢被查出“癌症”,繼而被忽悠購買了靈硒康口服液。資料圖

  隨著“權健”、“無限極”被相繼調查,存在於保健品行業的虛假宣傳等問題再一次引發人們的關注。根據中國保健協會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保健品的年銷售額約為2000億元,其中老年人消費佔到50%以上,已成為保健品市場的最大消費群體。今年的北京市“兩會”上,政協委員張毅帶來一份提案,建議強化保健食品監管,保障老年人權益。

  政協委員關注保健品坑人

  張毅是北京市政協委員。在剛剛落幕的今年北京市“兩會”上,她帶來了一份關於“保健品”的提案。“我關注這個問題已經一年多了,一些保健品廠商夸大功效、模糊概念,嚴重損害了老年人的權益。”她表示,老年人是保健品最大的消費群體,但是在現實生活中,老年人因為買保健品上當已不是什麼新鮮事。

  據她的調研,老年人除了有健康長壽的需求外,他們的出發點還是為子女考慮。他們天真地認為,吃了這些具有神奇效果的保健品,身體就能夠保持健康,這樣就可以給子女減輕負擔。於是,許多老人會不惜重金,大量購買保健品。

  然而,這些保健品的功效並不能達到所宣稱的效果。張毅說,有的保健品沒有任何保健功效,卻通過虛假宣傳,欺騙老年人有治療功效﹔有的保健品其實是無法獲得批准文號的普通食品,為了獲得更大的銷路,千方百計披上了保健品的“外衣”﹔有的保健品則是作出類似保健功能的“曖昧表述”,讓老年人難以辨別。她還提到,“會銷”如今已經成為保健品銷售的重要手段。保健品廠商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健康講座”、“體檢活動”,“連蒙帶嚇”,讓老人掏錢。

  北京市致誠律師事務所老年法律事務部主任張志友告訴記者,保健品的銷售途徑主要有兩種,一種是通過“會銷”授課或體檢的形式,另一種是在一些雜志、報紙以及電視、廣播投放大量的廣告,通過郵寄貨到付款的方式銷售。

  贈送禮品讓老人難抵誘惑

  “無論是哪種銷售途徑,這裡有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銷售渠道的不正規。”張志友表示,老年人通過這兩種渠道購買到的保健品一旦發現有問題,連如何維權都非常困難。

  他提到,在不少案例中,許多老人是被主辦方以“贈送禮品”為誘餌被拉到會場聽講座的。這種推銷方式,常常讓老年人防不勝防。

  最近,家住海澱區羊坊店的李大媽就險些“中招”。一次,她去超市購物,在門口被一個熱情的推銷員拉住了。推銷員說,公司做活動免費發放老年鞋,讓她第二天早起到超市門口領取。一聽免費,李大媽動了心,當時就給推銷員留下了姓名和聯系電話。李大媽回家跟鄰居一說,對方急忙勸住了她:“可別去。”原來,她的鄰居就參與了免費領取老年鞋的活動,結果被拉到一個不認識的地方開了一天會,推銷各種保健品,不買不讓走。

  張志友說,在他接觸的一些案例中,一些上當受騙的老人撥打了報警電話,可警方往往無法為他們立案。在一些案例中,老人們購買的保健品甚至沒有銷售方。“有些業務員會留下自己的聯系方式和姓名,但是留下的名字中又有多少是真實的名字?”

  他表示,即使是用POS機刷卡付款,小票上顯示的收款方也不是保健品銷售公司。有的顯示的是個體,有的甚至是餐館,還有超市。他指出,銷售的主體找不到,甚至沒有發票或者收據,這就讓老年人維權難上加難。“消費的時候缺乏有力的証據,事后維權的時候,必然會增加維權的成本。”

  老人已被銷售人員精准鎖定

  那麼,保健品是怎麼盯上老年人的呢?張毅委員介紹,小區裡面的小廣告、熟人的介紹,都是老年人獲取保健品信息的重要渠道。另外,老年人個人信息的泄露,讓各種保健品的銷售電話能夠更加精准地找到他們。她說,要保護老年人的權益,從源頭上就要嚴厲打擊那些售賣個人信息的人員。

  張毅也在提案裡提到,“會銷”如今已經成為保健品銷售的重要手段。保健品廠商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健康講座”、“體檢活動”,吸引老年人參加。2017年,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發布《關於進一步加強保健食品監管工作的意見(征求意見稿)》,公開向社會征求意見,但對於“會銷”這種模式,並沒有相應的監管措施。

  張毅在提案中建議,相關部門應加強立法,引導保健品廠商誠信經營、守法經營。針對部分保健品涉嫌欺詐和虛假宣傳,除了進一步加強監管,還要建立相應的投訴舉報機制,鼓勵公眾對保健品虛假宣傳的舉報,提高消費者尤其是老年人的識假辨假能力。

  她建議,對於保健品的“會銷”模式,相關部門也要加強監管。“比如舉行這種活動需要在有關部門備案,並提交証明相關資質的証件,對於虛假或誤導消費者的宣傳,要加大處罰力度。”對於網絡銷售的保健品,同樣也要加強監管。

  張志友介紹,不少保健品在銷售過程中都存在著虛假宣傳的問題。他也建議,在保健品推銷類型中,市場監管部門應該重點打擊危害較大的“會銷”方式,同時也要加強監管力度,杜絕保健品廣告中存在過度夸大和誘騙的成分。

  沖動消費因為“缺愛”

  “大部分老人都非常節省,他們為了買菜便宜點兒寧可多坐幾站公交。”張毅認為,有關部門對保健品市場監管不到位,導致不法商家有機可乘。而部分保健品廠商受利益的驅使,則想盡辦法“專攻”老年人,把老年人當成了他們的提款機。

  張志友介紹,這些保健品往往並不便宜,有的甚至可以用“天價”形容。“往往成本隻有幾十元的保健品會以幾百元,甚至幾千元的價格銷售給老年人。”他說,很多老人花大錢購買保健品后,往往很快就會后悔,這說明購買行為並不能反映他們真實的意志。在一些講座上,銷售人員在推銷保健品的時候往往會帶有哄騙的戲碼,或者通過“體檢”結果來嚇唬老人。

  所以,在很多“會銷”上,不少老人跟風搶購,非理性一次性購買幾千元甚至上萬元的保健品。“我接觸過一個案例,老人買回來的保健品,如果按照銷售人員建議的劑量吃,還沒吃完這些保健品就都過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