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中国高考报告: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5.7%

  高考改革应着力解决五大核心问题

  高考蓝皮书指出,未来高考改革应着力解决五大核心问题:

  (一)内容改革

  高考内容改革是教育改革中永恒的主题。教育的核心目标是立德树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

  高考内容改革的主要任务就是如何在高考中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核心目标。近年来,教育部考试中心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高考评价体系。所谓“一核”就是充分发挥考试的育人功能和积极导向作用,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的核心功能,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考查。所谓“四层”,指的是学科考查内容分为“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四大层次。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人才标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四翼”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着力解决“怎么考”的问题。怎样才能将“一核四层四翼”落实到具体的学科考试和命题设计中是高考测量需要关注的重点所在。

  (二)合理减负

  减轻学生负担是一个历史问题。科学减负需要提高考试题的测试绩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不是矫枉过正。对于合理减负问题,在高考内容上,试题难度应该有利于选拔人才;在分类考试上,应该总结经验,使一部分考生在合适的时间提前分流;在规范课外辅导上,应在2018年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轻学生学业负担。

  (三)学科选择

  此轮高考改革的亮点之一是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特长,给予学生选择科目的自主权,这种理念无疑是值得欢迎的。但是,考试科目的选择不能违背最终的育才宗旨,要考虑大学教育需要一个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

  (四)命题分级

  命题的统分问题一直是高考改革的有益探索,目前2004年以来的分省命题模式逐渐收敛,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转而推崇全国统一命题的模式。不过,分省命题的历史性贡献不应忽视,留下的经验也值得好好总结和消化。客观来讲,很多省份的高考命题质量难以与教育部考试中心的命题相比,无论是命题队伍、技术经验还是在物资配备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也要看到地方命题的成长空间与发展趋势,部分省份的命题队伍进一步扩大,试卷质量明显提升。因而,在新的发展形势下,既要重点依靠“国家队”,也要适当培养“地方队”,统分结合,让不同的队伍实现良性竞争和发展。

  (五)录取多元

  伴随着高等教育的蓬勃发展以及人才的个性化诉求,录取的多元化路径会进一步拓宽。进一步扩大高校自主权,规范大学自主招生,建立自主招生等相关标准,激发大学在录取方面的制度创新设计应该是未来高考改革的方向。大学主导的自主招生虽然在考试经验和测量理念上存在不足,但是其在人才的兴趣导向以及未来的社会需求方面显然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也在蓬勃发展,一些学校和专业形成了就业有优势、创业有本领、升学有渠道、终身发展有基础的发展路径,对考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新高考下高中教育教学亟待全面变革

  这一轮新高考改革是恢复高考以来规模最大、涉及面最广、任务最艰巨的一次改革。高考综合改革的需求与当前高中教育的管理制度、资源配置、硬件设施等供给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平衡,后者在短时间内难以支撑前者的顺利推进,甚至成为阻碍。高考综合改革给高中教育生态、学校内部日常管理带来了新的冲击和挑战。上海市的“6选3”模式会出现20种组合;浙江省的“7选3”模式会出现35种组合。部分学科进行分层教学,分两层或三层。为尊重学生在不同层次、不同学科组合上的选择权,学校必须开设相应的教学班。学生的教育选择权得以彰显,走班制成为常态,成为高中学校日常管理内容的一部分。这不但冲击现行传统的行政班管理模式,而且对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室规模、管理制度等软硬件设施提出了挑战。

  (一)育人模式和教育创新理念亟待变革

  实现教育现代化,首先是教育理念要现代化,深化高中教学改革,适应和面对新高考,也必须从创新理念开始。创新理念关键是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首先,通过高考综合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意见》文件指出,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要求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新高考改革中,“两依据一参考”模式和多元录取模式等对高中教育的人才培养规格、培养目标提出了新要求。要求高中学校进行教学改革和育人模式改革,转变应试教育倾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深入推进素质教育,坚持立德树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

  其次,育人模式需要创新,需要更新教育理念。育人目标决定育人模式,新高考引导下育人目标的重新界定,必然要求高中教育转变现有的育人模式,坚持立德树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中毕业生,为高等学校输送合格的生源。高中教育与高中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方式、评价体系、资源保障体系等都势必进行全方位的变革。学校不再是“高考加工厂”,不再是传统的大文大理教学模式和固定班的管理模式,而是在充分尊重学生选择权、基于学生多种学科组合选择的基础上,开展分层走班教学,真正体现因材施教原则,实施有选择性的高中教育。传统具有优势的学科地位或将丧失,教师学科结构面临挑战。

  (二)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必须全面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