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英國《自然》雜志近日報道,人類作為“萬物之靈”,大腦運作方式與其它動物,尤其是“近親”猴子相比有什麼不同?神經科學家使用跟蹤單個神經元的技術,首次發現了人腦和猴腦的“軟件”差異:人腦會犧牲穩健性,以提高信息處理的效率。最新研究有助揭示人類的智力以及對精神疾病的易感性,並更好地將精神疾病動物模型的相關研究轉化為臨床。
研究人員在新一期美國《細胞》雜志上報告了這項成果。穩健性是衡量神經元信號如何同步的方法。幾十年來,神經科學家已經發現了人腦和其它靈長類動物大腦在解剖學以及硬件方面的細微而重要的差異,而最新研究揭示了二者大腦在處理信號方面的差異。
在最新研究中,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所的羅尼·帕斯與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神經外科醫生伊扎克·弗裡德攜手,利用一些癲癇病人因治療需要在大腦中植入電極的機會,分析了這些病患大腦中神經元的活動特征,並與5隻獼猴大腦的分析結果進行了對比。
結果發現,人腦神經元處理信息的效率更高﹔但猴腦神經元的同步性和穩健性更好。帕斯認為這符合情理,比如在遭遇一頭老虎的情況下,猴子需要大腦總能穩定地作出逃跑反應﹔而對於更高級的人來說,大腦可以綜合分析環境等各方面的信息,作出經過更多思考后的反應。
不過,研究人員也指出,這種犧牲穩健性而獲得效率的方法也給人類帶來了一些問題,比如包括抑郁症在內的一些精神疾病,就可能與人腦神經元在某些時候不能穩定地同步工作有關。
研究人員還強調,由於收集人腦神經元相關數據的機會很少,而關於猴腦的數據很多,過去一些研究往往假定人腦運作的某些模式與猴腦一樣,現在認識到兩者之間存在區別,對今后的腦科學研究意義重大。(記者劉霞)
(責編:李依環、熊旭)
人民日報客戶端下載手機人民網
推薦閱讀
中國航天:星舞九天“一線牽” 天高地迥,覺宇宙之無窮。在這顆藍色星球上,人類對浩渺無垠的宇宙充滿好奇。隨著現代航天科技的發展,人類對宇宙空間的探索能力日漸增強。中國嫦娥四號在奔月旅途中,將首次在月球背面著陸,講述地球近鄰不為人知的“另一面”的故事。 【詳細】
中國人來到了太空11月上旬的珠海航展期間,首次對外公開亮相的中國空間站核心艙展區迎來了一位特殊的觀眾,他就是航天英雄楊利偉。2003年10月15日,楊利偉肩負著祖國和人民的重托出征,去探索太空。當指揮員倒計時口令傳來時,楊利偉情不自禁地舉起右手,向祖國和人民敬了個庄嚴的軍禮。【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