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玲:扶贫路上的“拼命女郎”

  红网时刻记者 陈彦兵 通讯员 何云雄 报道

  “感谢你们及社会好心人的热心帮助!”1月8日,江永县“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负责人尹玲,把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对接捐赠的一件棉衣,及时送到源口瑶族乡黄金山村贫困户全东和家里。尹玲说:“天气寒冷,正在通过网络平台为贫困户筹集过冬物资。”

  担任江永县民政局副局长、县电商办主任、中国社会扶贫网江永县级管理中心主任的尹玲,几副担子一肩挑,被同事称为扶贫路上的“拼命女郎”。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

  江永县盛产香柚、香芋、香姜等特色农产品,但由于地处偏僻、信息闭塞,销路是个大问题。到2016年底,全县仍有62个贫困村、6820户贫困户、22193名贫困人口。

  2017年2月,江永县入选中国社会扶贫网全国首批试点县,探索“互联网+社会扶贫”经验。而当时,如何通过“互联网+社会扶贫”平台帮助贫困户,谁都没底。在风口浪尖上,县里“点将”,尹玲成了“吃螃蟹”的人。

  “要么不干,要干就干好!”出身军人家庭的尹玲下定决心。她带着“新兵”团队,5次到长沙、北京等地考察,但由于“互联网+社会扶贫”没有先例可循,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把‘网线’拉到各村去!”尹玲思考着,贫困村大多离乡镇较远,在村里设“互联网+社会扶贫”服务点,配专职信息员,帮助村民在网上销售农产品,负责在网上发布贫困户需求信息,让爱心人士对接帮扶贫困户,岂不是更好?

  工作推开不久,又出现了新问题。因山区村民居住分散,信息员跑不赢。尹玲果断安排,从中国社会扶贫网对接智能手机1500部,分别由爱心人士、村级信息员、驻村扶贫工作队队员送到贫困户手中,然后组织人员教贫困户“触网”,便于给村级信息员发送贫困信息。

  村村通了“网线”,不到1个月,江永县贫困户注册率在全国率先实现100%,注册爱心人士、发布贫困需求及成功对接数均居全国前列,结对帮扶贫困户10000多次。

  “不能落下一户贫困户”

  各贫困村“互联网+社会扶贫”服务点,针对贫困户医疗、教育、资金、技术、就业、农产品销售等不同需求,与爱心人士直接对接。

  尹玲介绍,散户的农产品平时都在附近集市上零售,卖不掉就烂掉,“现在通过网络,不论量大量小,一把扫帚、一块腊肉在网上也能卖出好价钱。”

  村级“扶贫商城”由村信息员操作,将贫困户的产品收购过来后,通过中国社会扶贫网及电商平台销售,不收手续费。如贫困户有物品、资金需求,也可及时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发布。尹玲表示,“互联网+社会扶贫”工作一定要做到位,“不能落下一户贫困户”。

  “妈妈,我不想读书了。”娟娟(化名)是江永县职中的一名高二学生,成绩优秀,因父亲去世、母亲患病,面对困境,娟娟打算辍学,要去打工赚钱。“孩子,你人生的路还很长,困难会解决的……”尹玲一边安慰着,一边在中国社会扶贫网发布需求信息。很快,县义工协会组织38家商家,义卖筹集31600元善款,帮助娟娟重返校园。

  尹玲大部分时间下乡入户,要求发布贫困户信息不漏不错。2017年11月,尹玲的家公病重住进了医院。因抽不出时间守护,她每次都是匆匆来、匆匆走,几次在老人病床前落泪:“对不起,实在是抽不开身,等忙完这阵子……”可是几个月后,老人再也没给儿媳妇孝顺的机会。

  爱心众筹捷报传

  62个村的贫困户信息台账一目了然……

  潇浦镇和兴村有个左眼失明、右腿残疾的老人叫雷水安,靠编织簸箕、鱼篓、竹篮卖钱补贴家用,但一个月卖不出几件。2018年5月,村信息员将老人的生活状况、竹制品信息发到网上,20分钟就卖出了6件。爱心人士还捐赠了破篾机、破丝机、破竹刀等。尹玲召集本村10多位老人一起编织竹制品,村里一个小产业诞生了。

  夏层铺镇夏层铺社区的谭三龙,3年前患白血病,花了大笔医药费。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2018年种了2亩七彩椒,但采摘时却为销路发愁。尹玲闻讯后,把信息发布到中国社会扶贫网,七彩椒很快销售一空。“加油!你不是一个人在奋斗,一定能战胜病魔!”1000多位爱心人士在中国社会扶贫网上纷纷留言,鼓励谭三龙乐观面对生活。

  奥运冠军王明娟回来了,为家乡的扶贫事业代言;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来了,计划在江永建立1000亩以上的“一季稻+再生稻”示范点;湘菜大师许菊云也来了,为贫困子女传授烹饪技术……试点近两年来,江永县通过“互联网+社会扶贫”众筹物资2亿余元;通过“扶贫商城”帮贫困户销售农产品超亿元,带动3500户贫困户脱贫,贫困户户均增收超过2000元。

  2018年10月,凭借在“互联网+社会扶贫”方面的创新,江永县荣获全国脱贫攻坚组织创新奖。尹玲作为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事迹巡回报告团成员,到吉林、内蒙古、河南、河北等地宣讲“互联网+社会扶贫”经验。尹玲谦虚地表示:“我个人其实没做什么,事情是大家一起做的!”